瑶乡的路
防城港市新闻网—防城港日报 2019-05-23 10:34:13

 

 

每当汽车驰骋在那良、滩散、峒中边境瑶族地区的山山水水之间,我总爱不自觉地向车窗外寻找那昔日的瑶山小路。

那些瑶山小路,现在已被“兴边富民行动”后修筑的边境公路和近年来村村通的水泥路切割得支离破碎了。然而,它却总是勾起了我童年的遐想。

在未有修筑边境公路以前,每年的春天,热心肠的瑶族家人,总要为他们周边这些瑶山小路做点什么。或给它锄草栽树,或给它加宽改平,或者在十字路口添座用桂叶盖顶的给行人休息的小木屋,或者在溪流中修建一个小水涡给行人饮水之用,……全都各尽所能,而且从不计酬。

瑶族山村的原始的环境,在2000年以前还不可能根本改变行路难的局面,瑶族人家是在用他们的古道热肠,尽可能地温暖那每一颗远行人的心啊!初入瑶乡的人,无不赞美瑶山景色之美。青山绿水、林荫小道、木屋掩映、鸟语花香,宛若仙境,但最感人心脾的,是瑶族人家的好客和热情。

不是吗?你只要进入瑶乡,不论是男、是女、是老、是少,途中相遇,必定笑脸相迎,殷勤问候一声:“你好哟!”每个如此,决不遗漏。你如果一次碰上了几十个人,你就得准备点几十次头,回答几十声:“你好哟!”

瑶族人家的好客和热情,不只挂在口头上,而是融化在风俗中。瞧!瑶家为行人想得多周到啊!山间小道上,几乎每隔三里五里,必然有座用山木和桂叶修建的小木屋,小道通过河溪,必定修有木桥。木屋和木桥,尽可能给路人提供方便。这些木桥和小木屋,不仅美观大方,而且上有重檐遮雨,下有坐凳歇脚。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写得凄凉肠断,而瑶族人家的木桥和小木屋,却使远方的行人望而生情。

赤日炎炎,行人望见小木屋,就不自觉地忘记了疲劳,加快了脚步。口中焦渴,那树荫下面的小水涡,早在等待着你去痛饮。小水涡修得很讲究,不仅四周有山石栏住,小水涡上还有山石板歇脚呢,小水涡里还有许多小鱼,水涡边还放有一个粗瓷碗呢,这一切都在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你:“客人尽管放心喝吧,我们保证清洁卫生!”

离水源远的地方,你也不用犯愁,因为总有好心的瑶族人家的姑娘,在小木屋里放着一桶桶清泉水,水边放置了葫芦瓢和几个粗瓷碗,在等候贵客光临呢。这,就是瑶族人家的淳朴风俗:瑶家姑娘们只要到了能挑水的年纪,如果不懂得在村寨道旁、木屋木桥为行人备水止渴、必定被人背后耻笑,这种不贤之女,长大了也别想找到好的人家。

过去的边境山区一带,特别是瑶族山区,除了少数交通要道的集镇上,有客店可以投宿以外,在其他瑶族人居住的地方,你是找不到客店的。但你也不用担心“无家可归”。天晚落寨,自有人来接你的雨伞和行李,有时候还几家共抢呢。这就是说:你非得到他家去做客不可了。瑶族人家虽穷,米酒、花生、糯米饭,是尽有客人一份的。好一点的人家,还会给你端来瑶族人家的佳肴——腌鱼和腌肉,这是瑶族人家用一种山上的野生香叶和盐腌制的荤腥,吃时从坛中拿出洗干净切成小块,或炒花生、黄豆,或时菜酸菜,特具瑶族风味。来者是客,不能不吃,你如果在瑶族人家里讲客气,主人的热情就会马上收回去了。

啊!多么纯朴的瑶族风俗!多么好客的瑶族人家啊!

今天,瑶山小路已被现代化的水泥公路切割得支离破碎了,但瑶族人家的这些纯朴风俗,是不是也支离破碎了呢?

从前用布条绑腿赤足的瑶家姑娘,现在都穿上了现代化的皮鞋或新潮的塑料鞋。连在山上摘八角或剥肉桂皮的瑶族人都穿上了登山鞋或解放鞋了,过去草鞋被时代所淘汰,是肯定的了!那么,瑶族人家的其他的风俗昵?

前段时间防城区正在开表彰先进的大会,其中就有许多瑶族村寨,成了全区的先进单位和先进个人。现在,瑶族的各个村庄都有水泥路通了汽车,村村通水泥路遍布了每一个瑶族村庄,村村通水泥路的切弯改直工程,也是全区的榜样。我去年在瑶族地区进行了调研,发现许多瑶族山村的水泥公路,很多都是瑶族人自己投工投劳修筑的,一些切弯改直的工程,也是他们自己主动进行的。

又是春天,边境公路上我又看到了义务锄草的瑶族热心人,啊!我明白了!瑶乡人民把过去对瑶山小路的爱,又转移到现代的水泥公路上来了。无怪乎瑶族山村会成为全区交通战线的先进典型。

我放心了,瑶山小道虽然已经支离破碎,但纯朴的瑶族风俗和优良传统并没有随它消失,现在,它正转化成为新时期社会主义的新风尚,它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找到了它新的起点,具有更强和更大的生命力。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