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城港市比较重视古体诗词的创作,特别是古体诗词进校园,引起了社会的好评,因这一招可以推动青少年学子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去年11月由市老科协主办,市老科协文学艺术分会和市诗词院出面。邀请了区内外有名的诗人、作家及我市老诗人和诗词院学员代表进行座谈。来客对防城港市的诗词创作表示赞赏,鼓励大家继续努力,把诗词创作的水平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今文学院)原党总支书记、作家庞乃耀发言时指出,《嘤和集》中,许多唱和的作品,给他的突出感觉,成就是多方面的。他着重谈了两点:一是“旧瓶装新酒,芳馨沁人”。“旧瓶”,借指旧体诗词的写作形式。“新酒”,则指“贴近时代,贴近生活”。“作者写的虽然用古体写诗词,但反映的却是社会现实生活”和作者的情潮起伏与心路历程。“有对边海生活的描绘,对改革大潮与高尚人格的歌吟”,也“有对饥馑年代的回顾,动乱岁月的感叹以及社会弊端的批判。诗思丰富多彩,时代风雨扑面,生活气息浓厚。内容充满“正能量”。二是妙笔生花,意蕴脱俗。比如,写渔港大码头的热闹:“风平帆落欢声起,码头乱,多哥妹。百十鱼筐排纵队。猛虾凶蟹,红鱼鳞赤,乌贼身花翠。”渔港码头描写得形象、生动、热闹,充满“海味”。这样的繁忙景象从何而来?是“市场开放,客商齐聚,滚滚车轮汇”!《渔女》呢,不仅形象美——丰胸、健腰、媚眼、容俏,更是心灵美——从小“弄舟长大,勤助爸妈。毕业从渔,浪间曦月赋韶华!”做人呢,情感丰富——“碧天长,悠悠云远,恋阿哥,心起潮花。”岸上的她常常惦着追风逐浪的心中阿哥,“脸生霞,呼来新燕,寄语天涯”!这一幅幅美好的渔家生活画面,实在印象深刻,令人动情,久久难忘。多位与会诗人与教授谈到《嘤和集》取材、立意方面的特色,多与庞乃耀先生有同感,那就贴近生活,而且是诗人最熟悉、有自己独到观察视觉的真实生活,而远离了“假大空”,远离了“一般化”,达到了“情真、景真、事真、意真”的创作效果。
广西教育出版社原总编、著名出版家李人凡先生的发言说,来到防城港,首先感到有三个特别,其中第一个特别感觉就是这里居然是诗词之城,居然有培训诗词创作的机构(指诗词院——笔者注)!防城港诗词现象,有力地说明了防城港文化的强势、文化的自信力。值得认真总结、研究、推广。防城港的诗友、文友不可妄自菲薄,要有豪情壮志,有文化自尊、自信、自强。
关于旧体诗词的创作,李总力主,首先在立意方面要力求出新,力避成思旧意,陈言朽辞。他以其新词作《江城子·重阳》为例,重点谈了诗意如何出新的问题。一般人写重阳,多是重复古人登高作赋以抒怀陈情的旧调。他今年和老同学的重阳诗词时,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写他重阳之日的“文化登高”:“宋词一卷度重阳”“醉眼品诗章”。作者在品读之中,放眼文峰,抒发胸襟,即使人在逆境也不必悲伤。所以,邓向农老师的和词中,有赞其词“独唱有新章”。
柳州诗词学会原副会长、高级讲师罗智浩发言,也强调了我们今天的诗词创作要重视创新。他引证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一节“文律运周,日新其业”的观点。文学创作以发展变化为其基本规律,要求不同时代的作者在继承优秀文化传统的同时,要力求出新,务去陈言。这里讲的“新”具体说就是题材、立意、意象“新”。要能反映我们时代的自然、社会、人生、人情、风气等等方面的特点、闪光点、高光点;“新”当然也包含技巧、语言、修辞之“新”。像绝句,练字就要特别注意。结合《嘤和集》讲,罗先生指出,诗集中不少涉及边海的题材就是新的。如《边界人家》:“几缕炊烟撩异国,一声犬吠闹芳邻。调皮黄犊趋它岸,肆意歌谣越界林。”意象就很奇特,写尽了和平边界的自然和生活特色。罗先生说到如何才能出新时,他强调了“素养在诗外”。作者热爱生活,勤奋阅读,丰富知识,健康趣味,重视语言的锤炼都非常重要。可以说,这是出新的“源头活水”。
谈到“诗外功夫”,市诗词院院长吴永生认为,邓向农老师收入《嘤和集》中写得比较成功的一些作品,正是得益于作者长期边海生活的丰富积累,“厚积”方能“薄发”。边海的丰富而奇特的自然风光、社会生活和历史文化长期养育了他的诗思,这就是《嘤和集》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泉源”。
百色地区原宣传部副部长梁耀燮以《辛勤耕耘,异彩纷呈》为题发言。说到《嘤和集》中的古体诗词创作技巧方面时,以为“仿古而不泥古”是一大特色。如“音律方面并不刻板照搬,而是从自由抒发情感的需要出发有所微调”。邓老师插话说,他对古体诗词创作的基本观点在《三余间韵稿》《潮花》《嘤和集》这三部诗词集中的自序和后记有详细述说,他想特别强调一点的是,近年来他的古体诗词创作,力求“自然”,力避硬“写”硬“凑”。有如《嘤和集》“后记”所说的,“诗为穷者放心声”。“有云‘诗穷而后工’,以为‘穷’,不是简单指诗人潦倒穷困,实应是丰富阅历,对事物、民风、世情、自然、文化与历史了解透彻,写出来的东西,才会自然流露,有如荫下清溪,汩汩流淌;竹间清风,飒飒漾荡。而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他举出集子中《雀噪市区》,写街边漫步,闻绿荫多鸟雀之音。由于对今日新农村比较关注,于是联想开去“花翎昔日村梁聚,新雀今朝崇阁嘹。旧主茅居檐早拆,随迁入市共逍遥”。诗核心写城乡二元现象的变化。因小见大,不喊口号,不着意欢呼。写改革带来的变化,诗思与情感都是透过朴实而带乡土气息的语言自然流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