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题目,或许有人会问:什么是焦薯啊?对于这称呼,别说外地人没几个懂得,即使是北海合浦人明白的也不多了。只有到了合浦党江镇那片,一问人家,那儿的人个个都懂。焦薯就是秋后挖了的番薯,带藤成捆的吊在屋梁上,挂个三几个月,到了春节前后,番薯就成焦薯了。
吊在屋梁上的番薯,经过秋天冬天几个月的风干,水分的确被蒸发了不少,这就是焦薯了!
出了腊月出正,仍是风凉水冷,没什么活干,农人围着火堆,想起梁上有焦薯,去拿下一挂来。薯藤已经干枯,薯梗也同样干枯了,梗与薯仍牢牢地连结在一起。每一根藤上有一条或者两条三条的番薯。摸摸捏捏,这焦薯已经没脾气了,原来硬邦邦如石头似的,如今周身都变得软和了。
没有改变的是番薯表皮颜色,红的还是红,白的仍然白,黄的也黄着,保持着本色。
不过这是做样子给人看的了。煮熟一吃就知道,这薯表面没变,里面全变完了。刚挖出来的番薯,不管是粉或是不粉,这时只有一个样:全变成蜜一样甜的焦薯了。
将它们从枯藤上摘下,洗净,煮熟了,看到沙煲底层全是褐色的糖胶。用筷子粘一点放入嘴试试,哎哟真是甜,甜到咸喉!
拿起番薯,手上黏黏的,全是糖胶。剥开皮就有糖液流上手指手掌,还要顺着手臂往上爬。得赶紧把手放低了,不然等一会连腋窝也是甜甜的。
剥好了皮,咬一口,比糖还甜!
有诗意的人会想,谁把糖蜜注进了薯里去?
哪是注入的呢,是薯自己变的。番薯的主要成分是淀粉,淀粉是一种多糖,由葡萄糖聚合而成。淀粉经过分解,变成单糖(葡萄糖),淀粉是没有甜味的,变成葡萄糖后,就甜了。直白地说,吊起来的番薯经风干,转化,时间长了,淀粉分解了,里面部分或者大部分淀粉分解成葡萄糖,这焦薯就变甜了。
可是淀粉分解是有条件的,要加稀硫酸,加热,或者用淀粉酶做催化剂,才能够分解的。这吊在农家屋梁上的番薯,完全没有分解的条件,日子一长,它怎么就变成糖了呢?
挖出来的番薯也都能吃,但没有味道,让你当主食吃,也只能勉为其难的硬塞。要不怎么说“吃番薯捱命”呢,不好吃嘛。
可是吃这焦薯的感受就不是捱命了,那是享受。这焦薯很甜,叫你吃一条想一双,吃一双想三条,吃得停不了嘴。吃到胀了,摸摸肚皮说,“真好吃,还想吃!”
有焦薯吃的岁月是甜蜜的岁月,可是这甜蜜的岁月过去几十年了。爷爷奶奶有命时,每年都在屋梁上吊十来挂的焦薯。到了年末岁初,慢慢的摘了来吃。爷爷奶奶走了,我也到了城里谋生,城里的屋梁是没办法悬挂番薯,即使能,也没人再在屋梁上吊焦薯给我吃了。爷爷奶奶一走,把好多好东西都带走了,包括这焦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