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微信邀约,文友就带上我们兴冲冲地赶往一个美丽的瑶寨采风。
汪乐村是上思县南屏瑶族乡的一个行政村,美丽的瑶寨有1336人,其中瑶族占总人口的98%。是个很有瑶族乡土特色的美丽小村庄。虽然汪乐村距离县城只有几十公里远,可我还是第一次走进瑶寨。刚一接触,我就对于他们的传统瑶语、五彩的服饰以及特殊的民俗风情都充满着好奇。随着一阵阵银铃般的笑声,我们寻到了一户瑶家,看到几位身着瑶族服装的姑娘正在相互精心打扮着——她们喜欢盛装待客。我们眼前一亮,爱摄影的朋友们更是迫不及待“咔擦咔擦”地纷纷拍下了这一幕难得一见的瑶族风情画面。李主任就在其中,没想到,她竟然是个年轻漂亮的女子,这让我深感意外。
几位瑶族姑娘看到我们,脸上顿时掠过一抹红霞。随即,她们又羞涩地用瑶语为我们唱起了《迎客歌》。虽然我不懂言传,但却能意会,更能感受到她们的好客与热情。不一会儿,大家就渐渐熟络起来了。随后,姑娘们又落落大方地用普通话跟我们交流,有的甚至还会壮话——虽然口音有点区别,却让我深感壮、瑶民族间的融洽,特暖心。
“我们是花头瑶,最大的特点是头巾上绣着细小的红花。”热情好客的李主任第一句话,就引人入胜。紧接着,围绕她们的瑶族服饰娓娓而谈。这些瑶族套装由深蓝棉布长衣、深蓝棉布短裤、深蓝棉布条缠腿带和红花头饰加彩穗组成。长衣是开衫设计,前短后长,左右开叉;衣领、袖口、衣襟还缝制红底碎花、蓝底碎花或绿底碎花纯手工织的花边布。衣服内里还配有颜色艳丽的大红色绣花小肚兜儿,因此中间还要佩上一条手工编织的彩色腰带绑住。下身是蓝色中短裤,小腿肚用棉布条缠住,一束红色长丝线绑在中间,流苏自然垂下,显得飘逸又美观。加上方形绣花头巾四周边缘上拼接挂着红绿相间的串串小彩珠,再配上左右两鬓的玫红色或大红色的彩线吊穗,与上脖子的项圈和一大丛红绿相间的小珠串吊穗搭配起来,相得益彰。整个色调为深蓝、大红、鲜绿、彩色花边……大胆采用撞色搭配,可整体却显和谐呼应,恰到好处,毫无突兀感。整套服饰,既显端庄,又很艳丽。
瑶族姑娘们告诉我们,这一整套的瑶族服饰,都是母亲通过染布、编织、刺绣……随后一针一线缝制,最后再添加挂饰……前后大概需要花上一个月的时间,付出很多艰辛才能完工。这是送给女儿的嫁妆之一。如果是外地游客来定购的话,全套服装需要上千块才能买到。
“仅这条新娘送新郎的定情腰带,像我这样熟练的,整天线不离手地织,都要织上六天时间才勉强能做好。”此时,在一旁戴着老花镜的,一边低头织着彩色腰带的瑶族阿婆,左手五指熟练地拨拉、抻着彩丝线,右手不停地穿着梭,还一边微笑着对我们说。我乍一看,感觉这条腰带跟市面上售卖的琳琅满目的腰带相比,显得很不起眼。但是,只要仔细观察,却发现这条约四指宽、两米长的,刚织到三分之一的彩色腰带,是由大红、深蓝、黑色、黄色……等几十根细小的丝线排列织成的。而中间的花色,还需要在编织中不断进行着有规律的变换。费时费劲大半天,都未必织得上几厘米。在当今这种快节奏的社会环境下,能够静心、耐心地做这种慢工细活儿的人,已经为数不多了。但是,为了女儿的幸福,瑶族母亲们做到了。望着全神贯注织腰带的阿婆,我不由得肃然起敬——不仅仅是对于她们的服饰,还有对于她们的民族……
姑娘们梳妆打扮妥帖之后,就兴高采烈地做起了瑶寨的特色食品——芭蕉心糍粑。这糍粑之所以叫芭蕉心糍粑,是因为糍粑馅儿主要是用芭蕉心和碎猪肉、香菇、香葱煸炒熟后做的馅儿。据说,这糍粑,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非常高,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比如芭蕉芯含有大量的钾,对于身体缺钾的人,可以适当吃一些。我们一面兴味盎然地看着瑶族姑娘们包糍粑,一面听她们述说着关于做糍粑需要注意的细节:“糍粑做好,用干净的芭蕉叶包好,而且必须由专人成双放到蒸笼里——好事成双嘛!”的确,其他人包好后,都是转交给李主任成双地放进蒸笼里,而且小心翼翼,非常虔诚。我偷偷问旁边的姑娘,为何如此讲究?她朝我眨巴了一下眼睛,对我耳语:“老一辈人都这么要求的。给有经验的人成双放进蒸锅,显得整洁又吉利,对客人表示尊重。”除此之外,姑娘们还敞开心扉,跟我们畅谈着她们的各种民俗,有瑶族的“成人礼”、瑶族婚礼……瑶家小院里,不时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不断丰盈着我们的收获。
正当我们要返程的时候,瑶族同胞老的少的都围着我们,无论如何也不肯放行。其中一位内向的瑶族妹妹,硬是紧紧拉住我的手,眼圈泛红,最后还拥抱着我,不让我上车。她垂下眼眸,生怕大家看到她的迷蒙的泪眼,悄悄对我说:“姐,我文化水平不高,不知如何表达挽留的好话。”接着,又抬眼向众人,“但是,我们是真心实意地邀请你们留在这里吃个便饭!还希望壮家兄弟姐妹们不要嫌弃我们乡下瑶族人……”几句朴实无华的话语,瞬间更拉近了在场所有人的心,不分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