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雄影片” 到“影片英雄”
金融时报 2019-05-17 08:02:33

策划人语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70年来,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新中国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折射了历史变迁、时代特色与民族记忆。70年来的文学、电影、音乐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是时代变迁的生动印记,值得我们回味。本刊特设“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专栏,呈现我国在文化领域的发展与成就。


    文艺复兴前,骑士小说里的主人公几乎必然是英雄,英雄也一定会成为小说主人公,因而,两个含义共用了“hero”这个词。虽然时代变迁,但崇拜英雄是每个时代的共同话题。70年来,新中国影片塑造了众多英雄形象。每个时代和个体都有自己的奋斗追求,对英雄的理解、表现与演绎方式也在不断变革出新,赞颂英雄的情结始终存在,英雄的榜样力量也始终是无穷的。

    来自旧社会,拥抱新生活

    1949年,终于当家做主的人民,在自己的土地上建立了人民政权。各行业热情高涨,中国电影人也建立了自己的电影制片厂,形成了自己的叙事风格,塑造出这一时代的英雄形象。

    1949年,克服了艰苦的条件,当时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了故事片《桥》。东北电影制片厂后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这部影片也成为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影片讲述了1947年冬天,东北某铁路工厂支援解放战争,铁路工人们抢在松花江解冻前将大桥修复的故事。工人阶级第一次被描绘为英雄群体而搬上银幕,新中国的“主人公”们在银屏中展现。英雄的国民,用自己的努力迎来新生活,也造就了新中国电影的开篇之作。

    那一时代,令影迷追捧的英雄,还有演员赵丹饰演的林则徐。1959年作为那个年代罕见的彩色影片,《林则徐》在国内外上映并引发反响。塑造“中国放眼看世界的第一人”,赵丹下了一番苦功,他在片中的表演吸取中国写意画手法:浓眉凤眼,明眸皓齿,长须美髯。这位对外坚守原则,对己严格自律,对下属同僚关怀亲切的人物形象,成为新中国电影史上成功的民族英雄典范。

    英雄有自己的性情,也有自己的缺点

    讲述革命斗争历史,展现英雄,是经久不衰的主题。这个英雄群体,贯穿了人民革命斗争中反抗与觉醒的全过程。

    《平原游击队》中机智勇敢的李向阳,《小兵张嘎》中的嘎子和老钟叔,《闪闪的红星》中手持长枪的潘冬子,《英雄儿女》中大喊“向我开炮”的王成……通过影片,人们崇尚英雄,赞美英雄。

    在众多英雄形象中,鲜活可爱的少年英雄,更能打动人心。

    1963年,《小兵张嘎》上映。抗日战争时期的河北白洋淀,穿梭在芦苇荡中的英雄群体被展现在镜头中。目睹奶奶被杀害的少年张嘎,只身到县城找到游击队排长罗金宝,并梦想成为一名小八路,拥有一把真枪。源自对枪的渴望,他在打赌时耍赖,违反纪律将收缴的真枪藏在鸟窝里。但为攻打日军岗楼,他却英勇地在内放火,里应外合,救出同志,替奶奶报了仇,在战斗中得到成长。

    英雄之可爱,革命题材如此,历史题材亦然。同一时期,影片《甲午风云》上映,李默然扮演的邓世昌令影迷过目不忘。有影评指出,比起《林则徐》,《甲午风云》中的邓世昌塑造得更为浪漫热血。对比历史照片中白面无须、儒雅书生一般的主人公原型,李默然的出演无意中塑造了中国银幕上“硬汉”的最初标本。多年后李默然透露,当年导演苦心寻找邓世昌的演员,李默然被摄影师看中并推荐给导演:“你还找什么邓世昌啊,这不就是吗?”“一个满脸疙瘩的人怎么能演民族英雄?”李默然觉得匪夷所思。导演的回答成为影史上的经典:“脸上没有疙瘩的人才不是英雄。”

    英雄不一定高大英勇,也不一定时刻保持着“英雄”状态,他们需要有自己的性情,需要有自己的缺点,也有自己的成长路径。有平凡人容貌,平凡人性情的英雄,才能真正打动人心,成为集体崇拜的偶像和时代记忆。

    谁都不会生来是英雄

    1979年影片《小花》和1980年影片《庐山恋》上映,将中国电影带入了新时代。电影人开始电影语言的革新探索,打破传统的叙事与时空概念。

    1982年,影片《少林寺》凭借一毛钱一张的门票,卖出了一亿元票房,成为名副其实的商业大片,同样值得一提的,是改革开放后,影片中英雄形象的再次重塑。

    影片《少林寺》将镜头转向隋朝末年,神腿张反抗暴虐,隋将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则将其杀死,神腿张的儿子小虎逃亡至少林寺。先有小虎落发拜师,法号觉远,后有李世民被王仁则围困,觉远将其营救。在少林寺面临灭顶之灾时,觉远在风云激荡中修炼成长。谁都不会生来是英雄,觉远如此,影片亦然。《少林寺》尝试把武侠电影提升为严肃的现实题材作品,演员选择真正的武术运动员,以真功夫对抗港台武打片的“花拳绣腿”,同时伸张正义,展现民族气节。

    与此同时,主旋律影片中的英雄同样开始变得丰富、多元。《横空出世》中的科学家群体,投身西北荒漠,研制原子弹,影片借鉴商业片叙事模式,在表现爱国主义与献身精神的同时,开始把故事拍得生动好看。1989年,《开国大典》《百色起义》《巍巍昆仑》等影片诞生,将革命历史的重要事件搬上银幕,把献礼片推向新高度。1991年,《大决战》三部曲上映,主旋律电影的制作方式、镜头表现拔高到空前地位。这些“巨制”,创作了为数众多英雄形象,这些英雄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也得以表现。

    重塑硬汉与“超级英雄”

    新世纪以来,电影市场的高速发展伴随着经济社会飞速变革,偶像明星崇拜的潮流也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激烈变换。新世纪后,全国电影总票房从2000年的不到10亿元增长到2018年逼近600亿元大关,十几年间涨了数十倍。中国影迷的偶像不再停留在革命英雄和历史英雄身上。在多元化时代,塑造属于民族又贴合时代的英雄,中国电影人开始新探索。

    2002年,电影《英雄》上映,打造了“新中国影史的第一部大片”,成为中国电影商业化路程上的里程碑。今天看来,当时这部影片的投资、制作、发行还都能算得上“顶配”,导演张艺谋采用写意叙事方式,重意境、重画面,研究构图、色彩与音效,让观众看到了本土大片风范。影片展现了一位线索式的英雄“无名”和背后的英雄群体,并通过“无名”,将刺客们与秦王连接起来。通过“杀死”英雄以获得接近秦王机会的无名,在一次次事件中,思想境界升华,理解并向秦王阐述了“侠之大义,胸怀天下”的内涵。从此,英雄也可以很诗意,英雄的诗意也可以传染,英雄甚至可以真的“无名”。

    历史片的英雄塑造在变换新意,现实题材影片中的英雄也随时代发展,并愈加鲜活饱满:《集结号》中,老练、沉着,甚至带点“痞气”的谷子地带领士兵坚守阵地;《湄公河行动》中英勇果敢的警官高刚不辱使命;《智取威虎山》中的杨子荣巧用机关,大器晚成的张涵予塑造着当代“硬汉”。

    《战狼》系列影片,凭借其市场表现必将载入影史,它用商业片手法拍摄主旋律影片,将影迷的爱国热情激发,观众开始接受冷锋这样的“超级英雄”。可贵的是,和有些国家影片的“超级英雄”只诞生在漫画和科幻小说中不同,这一时期中国影片的“超级英雄”和英雄故事,大多能在现实中找到原型和案例。

    电影,是时代的镜子,镜头中的英雄也是人们心中英雄情结的具体映射。70年间,中国愈益强大,中国英雄也变得愈加具体、清晰与可爱,他们从苦难中艰难求索,“成长为”新时代心怀家国天下的群体。电影镜头塑造的英雄们,是各时代影迷的集体记忆,更镌刻着国家与民族进步的足迹。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