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沾益区走科技、质量、绿色、品牌兴农之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实施建基促农、龙头带农、延链益农等十大工程,大力发展蚕桑、林果、蔬菜等六大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农业科技示范园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打造“珠源益品”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争当云药之乡排头兵、西南山地牧业现代区和全国绿色食品示范区,推动乡村振兴,为农民群众铺就了一条增收致富新路。
土地流转抛荒田 蔬菜种植探新路
今年春耕时节,盘江镇河西村科技示范园区的生产场景和以往相比,大不一样。过去,村里的抛荒田随处可见,田里杂草丛生;如今,一片占地上千亩的露天蔬菜种植基地已初具雏形。村民们有的忙着整地施肥,有的正在撒种培苗。3年前,盘江镇河西村集中流转一千多亩土地,以“公司+农户+基地”模式种植品种多样的蔬菜。不久后,特色蔬菜产业成为当地农民群众的致富产业。
“以前农户种的是水稻、蚕豆,一年到头只能种植两茬,经济价值不高,我们现在种娃娃菜、西兰花、芥蓝等附加值较高的蔬菜,这样能为农户带来更好的经济效益。”盘江镇河西村蔬菜种植基地负责人代普荣说。
近年来,沾益区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积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导农民种植适宜、经济效益好的特色作物,特色农业正在由生产导向型向消费需求型、质量效益型转变。
党建引领产业扶贫 贫困户走上脱贫路
白水镇大德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116人,大德村坚持“组织引领出思路,支部引领作带动,党员引领作表率”的党建引领产业扶贫工作。2016年11月引进广东温氏集团,整合资源建成现代化、标准化、高效化养殖示范小区。在示范小区成立党支部,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充分发挥党支部在产业扶贫中的组织保障和桥梁纽带作用。
大德村以养殖小区为依托,逐步延伸产业链,引进蔬菜龙头企业堂生公司,发展循环生态农业。建成170亩无公害蔬菜基地、80亩林果基地,让贫困户到蔬菜、林果种植基地务工。大德村党总支书记张学良说:“村里的170亩蔬菜、80亩林果全部施用有机肥和农家肥,种出的瓜果蔬菜色度好、口感佳,市场供不应求。” 大德村闯出了一条绿色生态、循环持续的脱贫致富路, 实现了企业、村集体、贫困户多方共赢。
目前,沾益区按照绿色高产高效技术模式和节水、节肥、节药等绿色技术,11个乡(镇、街道)、133个村(社)因地制宜,发展“一村一品”主导产业,积极引导农民施用农家肥和有机肥,提高了农作物、瓜果蔬菜的产量和品质,从而带动农民更好地走上绿色生态致富路。
力破产业发展瓶颈 引龙头助乡村振兴
近年来,花山街道充分利用道路交通、水资源优势,探索蚕桑产业发展新路子,精准把握产业发展结构,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强力推进蚕桑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花山街道栽桑18320亩,今年养的蚕已进入小蚕孵化阶段。据2018年蚕桑种养殖收入统计,亩产蚕茧135公斤,实现经济收入5280万元。2019年,花山街道参与蚕桑种养殖群众已达2280户,建档立卡户参与蚕桑养殖达208户732人,今年蚕桑种养殖经济总收入可突破9600万元。 该街道深入推进以蚕桑种养殖为主的致富新途径,以水果、蔬菜等其它产业为辅,努力实现“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格局,千方百计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盘江镇依托煜欣中药材基地,引进龙头企业,加快中药材发展步伐,助力乡村振兴。该镇充分利用14万余亩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种植,培育名特、名贵、名优中药材品种,采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辐射带动周边群众,扩大黄精、白芨、重楼、当归、党参等中药材种植,让企业与农户抱团取暖,品牌联姻,走绿色发展之路。
目前,盘江镇重楼、白芨、黄精、独定子等中药材种植达3000余亩,并积极探索“产业+农业观光旅游”的药园观光旅游模式,让药材出山、游客进山,延伸中药材产业链,推动农民增收致富、产业发展、企业壮大,助力乡村振兴。
新技术指导规模种植 新模式促农增收致富
现走进西平街道望海社区的友缘蓝莓庄园,一个个种植大棚里,掀开黑色遮阳薄膜,只见泥土间一朵朵、一簇簇、一个个褐色的小菇蕾伴着潮湿温润的空气破土而出,崭露头角,显得娇小可人。
种植户李强正在农技人员的精心指导下,查看自家羊肚菌的长势情况。去年在区农业农村部门的引导下,他顺应趋势,在自家两座温棚里种上了羊肚菌这一“新鲜玩意儿”,第一批成形的羊肚菌在今年年初抢鲜上市,收益很可观。“我以前在塑料大棚里种的是黄瓜、菜瓜、西红柿等蔬菜,现在种羊肚菌比蔬菜要省力些,收入也比较高。”李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说。
为扩大羊肚菌的种植,今年4月29日,沾益区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落户于菱角乡赤章村委会,项目计划投资1400万元,用于500亩羊肚菌种植基地建设,采取“专业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进行生产经营。沾益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人介绍,项目建成后预计发动农户300户加入羊肚菌种植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社负责种植技术培训指导、提供菌种、收购产品等服务,同时建设生产加工厂,对羊肚菌进行初加工,将为当地的农民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
曲靖日报特约记者 施会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