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东坡区盘鳌乡弥陀村三组,有一座古刹曰“弥陀寺”。弥陀寺座立于群山之间,它所在之处,放眼望去,群山环绕,绿树成荫。寺门前斑驳的墙体,在岁月沉淀中,渗透出一股恢弘庄严的气息,似乎在向世人述说着它的沧桑变迁,前世今生……
前世
镇水患 安震十方土地
弥陀寺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相传建好之后,有修行之人前来修行,寒来暑往,年复一年。僧人秉承“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之清规戒律,不仅把周围荒山变成了良田沃土,还将多余的田地分给了张、邹二氏家族耕种。为感恩僧人慈悲为怀、扶危济困,当地人把弥陀寺所处的村寨命名为弥陀村,此名一直沿袭至今。
时空流转,转眼到了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那一年,弥陀寺僧人在扫地之时,忽然看到寺内攀柱上有青龙显现,看着青龙摇头摆尾的样子,僧人顿时大悟,这是菩萨示现,告知此乃山后青龙与白虎之争,恐有水患。就在此时,殿外阴云密布、电闪雷鸣,眼看着就要洪水将至,生灵涂炭,僧人赶紧在菩萨面前发大心愿,经菩萨点化,修了九口井以降龙伏虎安震十方土地。因此因缘,当地人杰地灵、风调雨顺、人民安居乐业,于是弥陀寺开始在方圆数百里名声大噪,前来学佛的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佛法广布极其鼎盛。
随着岁月的流逝,弥陀寺几经更迭,几度兴衰,后因历史原因,弥陀寺只剩下大殿一座。
1978年国家落实宗教政策,十方善信慷慨解囊。经几代大德高僧全力主持弘法,接引十方善信,寺院得以逐步恢复。今年1月,弥陀寺被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生
“三件宝” 为考古提供依据
3月5日,记者随东坡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东坡区非遗中心主任杨宇春一起走进弥陀寺。此行,正好赶上了寺院山门改造,虽说入门处堆砌的建筑材料让周围的环境看起来有些杂乱,但弥陀寺斑驳的墙体却依旧彰显着它的风采。
现存的弥陀寺大殿,占地88平方米。大殿呈正方形,面阔三间11米,进深三间8.1米,通高6.5米。屋顶为木结构悬山式,墙面为竹编夹泥墙,梁架结构为抬梁式,8架椽屋前后乳袱搭牵用4柱……所有细节都是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建筑风格的完美体现。
进入弥陀寺,眼睛总会不由自主的被殿内外的彩绘所吸引。杨宇春说,弥陀寺有“三件宝”,彩绘就是之一。
仔细看来,大殿正门横梁上有用矿物颜料绘制的二龙戏珠彩绘图案,二龙均为四爪金龙,色调以金黄、绿色、蓝色、黑色为主。前檐下施斗拱8朵。每朵斗拱上都绘有绿色、白色、朱红色相间的彩绘图案。斗拱之间还有绚丽绽放的花卉,象征寓意吉祥的“卍”字符,以及迂回蔓绕的云带纹和其他的几何形纹……
不仅如此,大殿左右两侧山墙内壁也有十八罗汉以及西游记故事的彩绘,这些彩绘花样丰富、色彩绚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令人叹为观止的是,这些图案虽然经过600余年的风雨侵蚀,依然栩栩如生,清晰可辨。
“第二件珍宝就是这些题记文字。”顺着杨宇春手指放向,我们看到殿堂前靠西穿坊上的“隆庆(1567-1572年)”的字样,以及殿堂后靠东边的穿坊上“成化五年”的题记。“不要小看这些题记文字,它们就是后人对该建筑进行鉴定、研究时的重要文字依据。就像2017年调查考古队在屋内额发现的‘大明洪武二十三年建立……天順五年……重修’等字样,就成了弥陀寺始建于大明洪武二十三年的最好证明。”
杨宇春说,弥陀寺是我市存量不多的明代建筑之一,对明代寺庙建筑提供了比较典型的实物材料,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这第三件宝就是弥陀寺的斗拱。它可是了解我国古建筑独特构件——斗拱发展演变历程的活教材。
“弥陀寺的斗拱,是典型的明代斗拱的建筑形式。结合我市的几个古建筑,我们就能大致看到斗拱构件发展的历程。首先是东坡区的国保元代建筑眉山报恩寺,它的斗拱主要起承重和增距(加大廊深)的作用,每一块构件的每一部分都有自己的作用,没有一点是多余的,实用性非常强;其次是明代建筑弥陀寺,其斗拱除了实用性明显增加了装饰性——斗拱上有彩绘,而且有些构件完全只具装饰作用;最后再看重瞳观的山门,清代所建,它的斗拱叫‘如意斗拱’,就是纯装饰作用。从斗拱变迁这条线,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历史建筑的变化史。这些都是我们东坡区的重要历史遗存,都是宝贝啊。”杨宇春说,下一步,他们将借助弥陀寺列为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东风,积极编制保护规划,对弥陀寺进行科学保护、科学维修,让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永续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