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思维、故事、技术、资本、电影……
但最终与最初还是:写作
——“林百欣科技中专读书征文”导读
46亿票房,国内票房影史第2名,全球票房影史第110名,各投资方将获数亿利润;
中国首部硬科幻大片,中国电影工业再度跃升,从最严肃的人民日报新闻联播外交部到最小资的豆瓣到最世俗的微信都加入了超热度的赞贬讨论分享;
世界顶级导演卡梅隆点赞祝福,原著作者刘慈欣为“雨果奖”获得者——这可是幻想小说界等同诺贝尔奖的奖项……
《流浪地球》几乎穷尽了这快速演变科技新时代的所有最美好的想象:
科学、思维,写成了故事;
故事、技术、资本,拍出了电影;
电影带来了票房、利润、热度、荣耀、认同,
甚至,被历史刻下了名字……
但最终与最初,还是只有寂若烟花冷的两个字——
写作。
读书,其实只有两个作用:入脑、出手。
写作就是出手,至少是出手途径里最重要的之一——甚至可能不用说之一。
原著作者刘慈欣作品中,获得“雨果奖”的《三体》三部曲才是百万字的巨著,《流浪地球》只是较为普通的一部,篇幅上也仅为两三万字的中篇,而电影《流浪地球》又只是原著中仅有几百字一段的改编——只有那些浩然宇宙景象与人类黑科技,还有“带着小破球去流浪”这个创意,才来自原著。
也就是可以说,几十亿票房,来自于最初几百字的科技幻想写作。
正是因此,才有了这个专题而作为“林百欣科技中专读书征文”的导读,它将从电影谈到小说再到作者导演学界,从受众心理谈到世界趋势再到写作技巧,从学术评析谈到电影技术再到带着灰度的资本运作、人际社会背后争斗……
从而让我们能从旁体会,由“科技幻想写作一个故事”而起始的,那万千故事。
愿有某天,你我不再只是旁观,而是那故事中之人。
点击图片阅读:我们为什么需要科幻
点击图片阅读:《流浪地球》 中国科幻片新坐标
点击图片阅读:《流浪地球》诞生记
点击图片阅读:郭帆 科幻片的特殊性是它与国家的综合国力相关
点击图片阅读:电影技术进阶的9个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