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会泽县待补镇野马村,知道的人都直摇头,说这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村如其名,“好个野马川,水冷海子宽,吃的麻洋芋,披的烂毡衫”是10年前野马村贫困落后面貌的真实写照。时至今日人们对野马村的第一印象还记忆犹新。
野马村距待补镇政府所在地15公里,辖区面积68.5平方公里,平均海拔2700米,平均气温11度,平均降水量1700毫米,是一个典型的高寒冷凉村,低温霜冻灾害频繁,历来只能种植洋芋、荞麦等杂粮,农业效益比较低,全村辖13个村民小组1127户5348人,2017年末人均纯收入12300元。
改革开改40年来,在党的好政策指引下,尤其是近10年来野马村结合乌蒙山区高寒、冷凉、群众增收基础薄弱的现状,探索出一条脱贫致富的特色路径,那就是以扶贫为抓手、以特色农业为根本、以群众致富为目标,成功走出一条“没有产业的扶贫不是真正扶贫”脱贫路子,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逐步实现了把“高寒冷凉”自然劣势转变为发展“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优势的转变,通过产业发展带领群众致富奔小康,野马村就是依靠发展产业实现脱贫致富的典型。
2006年,从哪里起,野马村“两委”成员,就对全村的贫困情况摸得一清二楚,由于气候冷凉,土伊始地贫瘠,广种薄收,群众脱贫积极性不高。“现在国家扶贫政策这么好,大伙要有致富的希望和信心。”支书崔兴德跟村“两委”成员把村里的大多贫困户集中在一起开座谈会,为大家想办法、出主意,一起商量如何脱贫大事。
通过挨家挨户的走访,村上发现了一个阻碍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变高寒冷凉劣势为高原特色优势,必须土地综合整治,找准“病根”方能开对“药方”,2008年经村“两委”的多方协调争取,在曲靖市国土资源局的支持下,在野马村投资6000余万元,开展土地整理和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野马村3万亩耕地从“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地”变成了“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地”,有效解决了农业基础薄弱的发展瓶颈问题。
基础设施的改善,村“两委”成员积极奔走,经积极引荐,从昆明市嵩明县引来第一个在野马村试种百合花的种植户肖建,开始种植了15亩就获得成功。而今,肖建已种植80亩,实现产值350多万元,纯收入80多万元。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致富的希望有了,野马村一天一个样。十年间,野马村的百合花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大批党员致富带头人在百合花产业中带领群众踏上脱贫致富的快车道。从外地种植大户学到种植技术的我,2009年种植百合30亩,纯收入40多万元,党员大户周顺刚种植百合35亩,纯收入约50多万元。党员的示范带动,群众纷纷加入,野马村的人均纯收入超过了全镇的水平。同时,万亩基地每年还可就地吸纳当地近1000余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本村群众户均增收1.5万余元,支部作用得到充分体现,党员作用也得到充分发挥,并带动群众共同参与脱贫致富,并探索了一条“支部找出路、党员当大户、群众快致富”的成功路子,得到省市调研领导的一致认可并要求全面推广学习。
随着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村民致富的希望有了,如今,精准扶贫的春风送来了好政策,好产业,好干部,如何因地制宜,多样化发展扶贫产业项目?村“两委”成员一起带动全村群众奔跑在脱贫致富的快速路上。
“以前俺两口子在外地打工,撇家舍业的也挣不了几个钱。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鼓励我们干点产业,在租了村里80亩土地建起了草莓大棚,踏踏实实地干了1年赚了80多万元。”结束颠沛流离状态的野马村村民段自乐脸上洋溢着满足、幸福的笑容。
目前,野马村特色种植项目开展得有声有色,万亩草莓、万亩百合花大棚带动贫困户们走在希望的田野上,同时,村里还继续探索中草药种植项目,中草药种植繁育基地正全力推进中。
如今的野马村一改往日贫困村的面貌,道路平整通畅,联通了销售管网;特色产业种植,开辟了增收渠道;明亮的路灯,整齐的边沟,郁郁葱葱的绿化带,基础设施一应俱全,村民幸福指数不断上升。
接下来,村上一直在思考村里继续围绕特色产业深加工做文章,计划修建3处冻库和一处烘干室,对产出的草莓进行深加工,酿造汁和草莓酱,同时研究推动农村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利用网络平台把村里的百合花产品及其他农副产品推向市场销售,增加贫困户收入。
“如果没有精准扶贫政策,靠野马村自己的力量去做,不知何时能摘帽。”已脱贫的贫困户杨关奎深有感触地说,通过土地整治,加快了脱贫快致富步伐,群众致富软实力明显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服务方式发生了根本转变,服务的成效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土地整治优化了野马村发展环境,提升了群众致富软实力,依靠发展百合花等特色产业,野马村成为云南省脱贫快致富的一个典型。改革开放的春风也吹遍了野马大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民间顺口溜也改为:“如今野马川,致富路子宽,喝着瓶子酒,穿着羊毛衫。”逐渐富裕起来的野马村民,很大一部分拥有了私家车,建起了小洋楼。据初步统计,全村拥有车辆800余辆,新建和在建楼房586栋,在外购房88户,家家户户拥有了电视机,看上了电视,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村容村貌变化越来越大,农民的腰包越来越鼓。基础实产业兴百姓富,曾经的沧海桑田今昔变增收良田,党的好政策使野马村脱贫快致富。
(本文获会泽县2018年“追忆改革开放40年征文活动”成人组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