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名片
城厢镇位于武鸣区中部,是武鸣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交通枢纽,辖8个社区21个村。武鸣八景中就有五景在城厢镇辖区。该镇发展定位是“工业立镇,农业稳镇,项目活镇,商贸兴镇,科教强镇”,2012年以来连续5年荣获“南宁市科学发展十佳乡镇”称号。2017年,城厢镇被列入《西部大开发“十三五”规划》中百座特色小镇之一的科技教育型特色城镇发展。该镇现代高效农业也十分发达,目前全镇建成西瓜、哈密瓜、沃柑等种植基地30多个,其中面积超100亩的基地达19个,超千亩柑橘基地达近10个。全镇现有农业合作社87个,城区级以上农业示范园区2个,特色产业种植约10万亩。该镇农产品十分丰富,平等西瓜、文合甜瓜、五海桂花梨、夏黄枇杷、九联沃柑等最受欢迎,每年采摘季节都会吸引各地客商游客前来购买。
中国沃柑看武鸣,武鸣沃柑不能不看鸣鸣果园。同样的土地,同样的气候,同样种沃柑,相比之下,鸣鸣果园种出来的果就是甜。去年武鸣沃柑批发均价是12元/公斤,鸣鸣果园沃柑批发均价卖到18元/公斤。当武鸣沃柑摩拳擦掌走向全国之际,鸣鸣果园沃柑已办好出境手续,今年准备出国挣美金。鸣鸣果园的底气在哪里?
手机APP直管万亩沃柑
深秋时节,记者来到武鸣区城厢镇北部九联村,探寻鸣鸣果园背后的秘密。一望无际的柑橘林硕果压枝,果实个个饱满。奇怪的是,果园不见人打理,空气中也闻不到农药味。
答案就藏在鸣鸣果园的一间办公室内。办公室貌不惊人,桌上是电脑等办公设备,不同的是旁边多了几个大水箱样的器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里就是窗外600亩沃柑的控制室。那几个大水箱是整个果园的水肥一体化系统,每一棵沃柑树下都有一根保障沃柑品质的“生命”滴管与之相连。一台电脑连接终端,借助压力系统,通过可控管道系统供水、供肥,使水肥相融,通过管道和滴头形成滴灌,均匀、定时、定量,浸润沃柑树根部生长区域。
“一般都是在沃柑开花、结果、秋梢、果实转色以及采收后对柑橘树进行滴灌,不仅能精准施肥,还能保证每个沃柑的品质均衡。” 沃柑“生命管道”的应用不仅使每一棵沃柑树上的挂果质量有所保证,还大大减少了人力成本。工作人员介绍说,一般普通果园每20至30亩至少需要一个水肥管理人员,600亩果园需要至少20个劳动力,而利用鸣鸣果园这一套水肥一体化系统,全部实施电脑化控制,一个人即可搞定,即使管一万亩也不成问题。如果管理人员有事外出,事先设定好参数,还可以通过APP远程遥控果园水肥施放。需要施叶肥,还可以使用无人机对植物表梢喷洒作业。
树下长生草施放有机肥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鸣鸣果园共有上万亩,单片有数百亩,上哪去找那么多大粪?鸣鸣果园有自己的高招:靠种生草。在每一棵柑橘树下都均衡长着生草,绿油油的生草和黄澄澄的沃柑成为了最好的搭档。
据介绍,2014年鸣鸣果园创建之初,就树起“绿色生活的建设者”大旗,通过建设专业化、标准化、现代化生态果园,打造中国沃柑领导品牌。
鸣鸣果园坚持绿色栽培。据调查,由于过度施用化肥农药,我国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已不足1%,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数值低于5%就被认为不宜耕种。生草栽培就是不施用除草剂,在果园株行间选留原生杂草并加以管理,使草类与果树协调共生,从而提高土壤有机质。
鸣鸣果园通过在柑橘树下种植生草,提高土壤有机质、水分能和营养元素的有效利用,生草的种植也能调控土壤温湿度,减少病虫害,从而减少农药投入,降低农药残留;同时在各个基地大量使用花生麸、菜籽饼及各类生物有机肥。
“生草栽培技术已提倡多年,但能像鸣鸣果园这样脚踏实地去做的并不多。”去年8月,国家柑橘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华南农大教授邓晓玲博士率专家组莅临鸣鸣果园调研时,非常赞同这种栽培技术。
植物是有生命的,只要你善待,它便以丰硕的果实报答。生草种植和有机肥的使用,给鸣鸣果园果实的品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根据测算,鸣鸣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达3%,水果的糖酸比为16°—18°,与17.5°的黄金糖酸比完全吻合,水果的化渣率高达100%。
引进来还要走出去
种果也讲究“根正苗红”。沃柑是以色列研发的柑橘新品,属“坦普尔”橘橙和与“丹西”红橘的杂交品种,2004年引入重庆种植。鸣鸣果园奔走各地调研,引入多个砧木品种进行实验对比,最终以四川资阳香橙作母本为最佳砧木来繁育沃柑苗。目前,鸣鸣果园苗木繁育基地已成为全国较大的晚熟柑橘无病毒苗木繁育基地。
经过引进优选本地化后的鸣鸣果园沃柑,相比原来国外原品种,果实外观更美、口感更好、果皮光滑,呈漂亮的橙红色。从引种培育至今,短短4年,“鸣鸣果园”牌沃柑鲜果生产不仅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还先后通过了“富硒产品”和“绿色食品”国家认证,并在广西率先同时取得了出境水果果园注册登记证书和出境水果包装厂注册登记证书,这意味着鸣鸣果园沃柑已完全达到水果出口要求。据相关负责人透露,今年鸣鸣果园沃柑拟出口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国,武鸣沃柑甜到全世界不是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