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一只“擎天巨手”——这株皂角树20多米的树干笔直、挺拔、粗壮,矗立在王尔烈书房的墙外,胸径达到了82厘米,主干发杈处十余个“手指”齐齐伸向天空,“手指”上枝叶茂密。与同在王尔烈书房左右的桧柏不同,这只“擎天巨手”既没有红布带,也没有古树铭牌做引导,但地上堆积厚厚的皂荚告诉我们,这是一株老树。
初冬的这株老树已经没有了树叶,上面的皂荚却披挂很多。皂荚很大,一个个悬垂着,或劲直,或扭曲,或弯作新月,沉重而飘荡。《本草纲目》称皂荚为“悬刀”,很形象。
千山生态森林资源局的专家王忠钰告诉记者,作为乡土树种,人们对皂角树的认可度是比较高的,普通百姓都能通过皂荚轻易地认出皂角树。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树种之一,皂角树的分布区域很广,不仅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而且有历史积淀,也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树种。王尔烈书房外的这株皂角树至今已有200年以上树龄。曾经一度枝枯叶黄,经过救治后又顽强地发新芽长新叶抽新枝。
据寺里僧人回忆,龙泉寺的松柏古树较多,这株皂角树开始并没有引起太多注意,只是在冬天树叶落了,没掉下来的皂荚便会在树枝上随风起舞,发出响声时才会被人注目。随着中医科普的兴起,越来越多的游客看好这株老树树干上有一味名贵的中药材——皂角刺。由于皂角刺材质坚硬,用手难以掰断,很多人上山砍皂角刺,给树干带来不少伤害。其实,皂角树一枝一刺,一叶一籽,皆能入药。
识别皂角树,棘刺是最典型的特征。枝条上长出棘刺的树木并不少见,都是为了生存需要,例如枣树的新枝上就有,刺槐的枝条上有,甚至南果梨的祖树上也有。然而,这些棘刺的形状并不突兀。皂角刺很特别,棘刺不但长得粗壮,还生得凶险。在皂角树基因延续的漫长历史上,这些刺都是它自我保护的手段。从树上折取一支棘刺,必须要用钳子或者比较结实的剪子。
在上世纪90年代,护林员发现这株皂角树有异样,树叶发黄,陆续凋零,树皮慢慢干枯。寺僧联同护林员悉心照顾后,这株老皂角树总算保住一线生机。从2000年开始,这株皂角树最细嫩的树枝慢慢返青、发芽,抽出新枝。虽然中间干枯,但生长得枝繁叶茂,上面结满了油绿肥厚的皂荚。枯木逢春水倒流,也算是古树养护的奇迹了。目前,这株皂角树树冠直径在两米左右,在微微的夏风中,显示着它顽强的生命力。
这株皂角树年年结果,前几年,还有一些上山的老人喜欢捡回家,当“天然洗涤品”,跟年轻人科普。早在百十年前没有化学洗涤用品的年代,百姓在锅中放上皂荚,烧上一大锅水,将衣服放在锅里揉搓,用来去污渍非常管用。
皂角树高大挺拔、冠大荫浓,树龄长又极少有病虫害。在市区也会经常见到作为绿化树种出现的皂角树,精美的大乔木成为绿化环境的亮点。
老树如人,圈圈年轮记忆着人间的几多风景。几度秋凉之后,还有这棵皂角树仿佛一位年高德劭的老人笑眯眯地伫立,守望着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