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山南部景区的上石桥村有“全国生态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称,因为有薛礼征东古战场和古唐城遗址。即使是街边行道树,俱已耸然。村里还有老庙、老街、老钟、老树,其中一株国槐,因地而得名,因人而闻名。
这株国槐收录在中国林业出版社出版的《辽宁古树名木》中,名为“槐荫堂古槐”。槐荫堂为上世纪九十年代香岩寺住持在老槐树下开设的义诊堂号,取其“槐树为荫,荫及百姓”之意。
据千山生态森林资源管理处调查资料显示,这株国槐树高23米,胸围达到5米,地围4.6米,冠幅10.9米X14.9米。树身虽然已经开裂,但树冠庞大,枝叶茂密,粗粗的树身显示着久远的年份。外形虽不美观,但通体透出来的生命活力,让村民奉若神明。
据村民李齐描述,上石桥村形成自然村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清顺治八年(1651年),山东移民至此地定居,由最初李姓人家开始,至今已繁衍为700多户逾2000多村民的村庄。槐树自古就被视为吉祥树种,民间俗谚有“门前一棵槐,不是招宝,就是进财”“前槐后柳,越种越有”。上石桥村的村民屋前院后多种国槐,又称“家槐、护房树”。它最大的优点是抗旱,且对土壤要求不严格,就算在盐碱地里栽种,也照样能长得根深叶茂。正因为它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强,所以,在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城市都有国槐的身影。
国槐是有名的“长寿树”。百姓口头常说:“千年松,万年柏,不如老槐歇一歇。”意思就是松柏虽然能活千年万年,却不及槐树歇一歇的功夫。千山生态森林资源局的王忠钰解释,这“歇一歇”是指槐树“休眠”特性,当树龄太老或是有病虫害时,国槐就会进行自我保护,进入休眠期,表面上看去如同枯死一般,其实它是在等待合适的机会重新萌发。
年代久远并不是这株老槐树唯一的特殊之处,它发出的三支主干之一曾悬挂清代咸丰年间的古钟才更令人惊奇。据林业专家孙忠诚分析,在300多年前就能悬挂重物,如此算来,这株老槐树扎根于此多年,树龄至少有500年以上。
上世纪九十年代,老槐树被刮折剪梢,所以现在并不是它最繁茂的样子。即使如此,站在树下仰视,仍能感受到它向四面八方伸展的树枝内蕴藏着的勃勃生机。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树,村民将古钟从老槐树上取下来,树身四周也被百姓用红布包裹起来。
每年七八月,树上开满淡黄色的小花,一串一串地挂在那儿。风来树摇,感觉满树星光烁烁,槐花在沉静中自由开落,花期可以延续整个夏季。盛夏之际,街道两边,槐荫之下,招惹不少乘凉的人。有弈棋的老人,有聚在一起闲聊的村民,还有从千山下来的游客驴友。坐到老槐树下乘凉、聊天,家长里短,好不热闹。老槐树一直安静地、耐心地陪伴着人们,陪着一代代人成长,也成为村民们记忆的一部分。
“这株老槐树承载着上石桥村的发展史,它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说不完,这个村子发生过的事情它都知道。”村支部书记李永吉告诉记者,“关于老槐树的记载很少,但是这株老槐树是上石桥村的标志,更是游子们眼里家和根的象征。这株老槐树就像山西洪洞的大槐树一样,远行千里万里,都不能忘记,这里是家,这里有根。”
村民唐秀霞今年56岁,住在老槐树前面的房子里,她说:“我爷爷说他小时候,这株树就像现在这样大,没见树变老变弱。在上世纪四五十年代,老槐树附近有过民兵自卫队,上石桥村也曾经历了战火,但这棵老槐树竟毫发无损。”
行人不见树少时,树见行人几番老。
后经过林业部门的调查核实,将老槐树列为国家一级古树,挂上铭牌,原本长于屋前的乡野之木,成了被关注的古树,村人对老槐树更加关怀备至。为保护好这棵老树,千山景区管理人员还为它建立了“健康档案”和“成长档案”,定期修剪枯枝,随时跟踪处理遇到的难题。因为是古树,病虫害防治方面主要采取生物药防治,以免对古树造成伤害。功夫不负有心人,近年来,老槐树青春焕发,枝繁叶茂,成为上石桥村的一个“生命古景”。
老槐树静默、内敛、自守,在僻静乡野,见证着村子的发展变化,更是上石桥人心目中的守村神树,护佑着村人的安康福祉。上石桥村民是智慧的,他们知道老槐树是自然界和先人留给他们的珍贵遗产。它历尽百年,幸存至今,苍翠依然,是生态资源中的瑰宝,失而不可复得。在鞍山,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古树对一座城市的独特作用,保护古树意识越来越浓。所以,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村民就自发保护村里的老槐树。
当年手植它的那个人早已不知去向,一棵小苗,历经多少沧桑,触目多少嬗变,长成了今日这份神秘安恬。古寺、老树、古钟、铭文,共同形成人文历史。树枝上缠裹着红红的绸布,虔诚的祝福围绕着,扩散着。老槐树成为村民生活的一部分,村民也成为老槐树历史的一部分。
老槐树无疑是我们的祖先曾经真实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最鲜活有力的物证,一枝一叶凝结着先人的智慧与汗水,记录着他们曾经宁静美好或艰辛多难的生活。
老槐树也是一条绵延不绝的生命线,连接着遥远的祖先和他们一代又一代的后人,连接着我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时光无声的流逝中,多少先人早已悄然离去,唯有老槐树,留给我们一份问候与温暖,至今依然庇护和荫福着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