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不在高,有树则名。
千山南部景区怪石嶙峋,苍松蔽日,林木资源丰富,植被覆盖率超过90%,百年以上的古松有10000多株,除了古油松群落,还有少见的冷杉树群。这些古树或立于危崖绝壁之上,或直插蓝天,或伸手指云。
香岩寺的古树最为著名,绕过香火鼎盛的大雄宝殿,来到地藏殿,门前两株古树直插云霄。笔直的树干,皲裂的树皮,轮枝里似乎写满了故事。寺僧告诉记者,游客多被前殿的蟠龙松所吸引,而藏在半山腰地藏殿的这两株冷杉很少被发现。偶有游客看见古树身上的挂牌会感慨如此高龄,遇到冷冽的天气还会称赞冷杉清新宜人的味道。
树常有,而古树名木不常有。根据古树登记铭牌显示,这两株古树学名为冷杉,比邻相望超过400年,是国家一级古树,两株古树树高均超过20米。
林业专家孙忠诚说,虽然叫冷杉,但是千山景区的冷杉却不是杉科植物家族的成员,而是松科家族的成员,植物学命名为杉松冷杉,也称作辽东冷杉或沙松冷杉。杉松冷杉还是东北地区所知最高大的原生物种,古老、挺拔、防腐、耐寒。经历过寒冷冰期的冷杉在东北山区也经受着不断变化的挑战。塔状身型,挺拔向上,针叶常绿且四散开来,以确保有足够多的光合作用来储备养分,这些都是冷杉应对现实进化演变而来。
在民间,百姓对古树名木有着特殊的感情,古树名木背后也系着一个个鲜活生动的传说。这些传说不仅表达了人们对古树的敬仰、对生命的敬畏,也寄托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这两株古树相传是在修缮香岩寺时留下的,当时正值辽东干旱,百姓纷纷逃荒。而修缮寺庙的工匠们难耐酷暑和繁重的劳动,纷纷中暑病倒。香岩寺僧和附近信徒吃斋拜佛,焚香求祷。掌管雨水的东海龙王恰好带外孙女出海游玩,来到千朵莲花山地界。小龙女发现此地酷暑难耐,就对龙王说:“姥爷,这里已经干旱,怎么不给下一些雨呢?”龙王说:“我哪里能随便下雨啊,必须要玉帝降旨才可以。”眼见百姓求雨无果,小龙女回到龙宫后偷走了两只水龙,一同来到千山一带行雨。这一场雨让千山沟沟坎坎都流满了活命的雨水,老百姓也不用背井离乡了。
小龙女盗水龙私自降雨的事情被龙王得知,一怒之下将龙女和水龙赶出了龙宫。龙女幻化成人,在千山多处开泉眼,引东海之水来浇灌千山的山林。小龙女最后变成了眺望东海的龙女峰,而水龙则幻化成冷杉,为修建寺庙的工匠遮风挡雨。
虽然这些传说无文献记载,但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地藏殿被焚毁,而这两株古树却生存至今,依然枝繁叶茂,绿意葱茏,其生命力可见一斑。虚幻与真实就这样有机交融在一起,丰富美丽,厚重深邃。
这两株古树暗含千山的历史,不仅给人带来美丽的传说、满心的祝福、哲学的思考,更可以通过它们推算出山川、气候等环境巨变和生物演替、降水量、地下水的年代变化等。
这样的古树也是先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资源,是经千百万年的自然进化和优胜劣汰的结果。城市绿化所栽种的乡土树种,也是先民充分利用树种资源并经过千百年历史验证后的优良乡土树种,不仅适应性强,而且易种、易活、易管、抗旱,是最好的造林树种选择方向。
据千山生态森林资源管理处的专家王忠钰介绍,千山南部景区还有大量的冷杉古树群,由于没有历史资料记载,具体是哪年、由哪些人种植的已经无从考证。“一般来说,天然形成的树林中,应该会包括乔、灌、草等多种植物形态。然而在这片林地生长的全都是冷杉,树种较纯,是否是自然形成的不完全确定,也有可能经过人为因素干预,形成一定规模,随着其对千山水土环境的适应,最终形成了集中的古树群。”
至于这片古树为什么上百年来得以很好地保存下来,王忠钰推测应该与其生长在寺庙附近有关。“古树群位于龙泉寺周围。在当地百姓看来,生长在宫观附近的古树都是有灵气的,因此避免了很多人为的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