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到千山,是花的海洋;秋到千山,是果的世界。
九月,对于千山来说,是节日,是收获。满山遍野的果实,绵长的甜蜜味道,承载着“梨乡”的美誉,承载着南果梨的传奇,承载着富裕生活的向往,承载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历史的交汇,自然的馈赠,让千山的梨树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
清康熙文华殿大学士张玉书的《游辽东千顶山记》中记载,出辽阳赴千山,沿途梨林繁茂,梨花“雨后吹白如雪”,及入千山,“径路逼仄,万峰回互,鸟鸣树底,杂卉蓊翳,梨最盛,弥漫溪谷七八里不绝”。
1963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出版的《中国果树志·梨卷》记载,千山为东北最古老的梨区之一,是北方重要的秋子梨产地。境内百年以上的大梨树,山腰路边,到处可见。根据树龄和规模估算,本地栽培历史当在300年以上。在千山境内的古梨树多为秋子梨种,而千山脚下市场上常见的香水梨、安梨、木梨、麻梨、平梨等均属于该种。而最为著名,栽种也最为广泛的南果梨就是秋子梨中最为优良的品种。
记者在中会寺看到的这两株树是千山景区中最年长的梨树代表,树龄均超过300年。其中最大的一株树身胸径为69.5厘米,其上生三大主枝,树高10米有余,冠幅超过20米,树的枝条遮盖面积约0.5亩,枝上已结满果实。这两株古树接出的品种为香水梨——千山的香水梨独树一帜,色泽金黄,口味甘甜润泽。1930年,刘伟华编撰的《千华山志》中写道:“东北产梨颇多,最佳为香水梨……李时珍曰消梨即香水梨,上品也。”历经百年岁月沉淀,这株古梨树依然花繁叶茂、硕果累累、泽养后人,如此弥足珍贵的馈赠,被当地人称为“福果”。
由于梨树在千山的大规模种植,文化上,自然伴随美丽的历史传说。
流传最为广泛的是大雁报恩的故事。世代居住在千山脚下的一对老夫妇,勤劳朴实,心地善良,以种梨为生,是远近闻名的植果能手。这一年,铺天盖地下了一场雪,树枝被雪压得嘎嘎响。老两口担心果树被压断枝桠,要赶早把积雪摇下来。老两口踏着过膝的积雪,挨个树摇。当摇完最后一棵树时,听见山沟里“扑啦”“扑啦”的声音,再一看,是一只孤雁,在深雪里挣扎。老两口将孤雁救回了家,养在温暖的屋里。
冬去春来,等到秋天如约而至时,大雁一队队向南方飞去。孤雁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伙伴,要离开了老两口的家。老两口对着大雁说:“雁啊,雁啊,盼你顺利到达南方,盼你来年再回来。”
第二年春天,孤雁真的又重新落到了老两口院内,吐出一个果核后,就飞走了。老两口明白这是大雁来报恩,于是找了一块北坡向阳,土质肥沃的地方把梨籽种上了。过了两年,长出一株又瘦又小,满身是刺的树苗。又经过几年的风风雨雨,小树终于开花结果,挂满了又红又黄的梨子。
中秋节,老两口请村里人到家里品尝这梨。一入口,细软多汁,连梨核都可以直接吞进肚子。大家就问:“这梨叫什么名?是怎么种出来的?”老两口就把大雁报恩的事情告诉了大家。因为是大雁从南方带来的种籽,具有南方诸果之长,这小梨就被村民称作南果梨。传说已无史书可查,但从一个侧面,看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林业专家孙忠诚则告诉记者,作为秋子梨家族中的一员,南果梨是一种偶然得来的天然杂种实生苗,自生于千山南麓的对桩石十亩沟的东南坡上。和扫帚松的诞生有异曲同工之妙,也许是雷击,也许是受自然环境的影响,长期的自然演替下,逐步形成了特殊品种。另外千山的古梨树多为庙产,寺庙管护,起源有天然的,也有人工的。之所以能长期保存下来,除了是经济果树广为栽种之外,主要是寺庙有雄厚的经济基础,有一套稳定而严密的封禁管护制度,因而保存了众多的古梨树。
南果梨的祖树由于原始母树的主干已腐朽,现存植株是自然更新的分蘖。和南果梨祖树呈现的景色不同,千山景区内的众多古梨树的枝条上并没有挂满许愿带。养在深山人未知。在千山的这些古梨树中,有的植株已经高达30米以上,树冠幅横径可达30米左右,产量一般可达2000多斤,这些品种对栽培条件要求不严格,均具有抗寒、抗病虫、丰产、寿命长等特点。
新中国成立后,千山梨区名气日盛。果树培植得到进一步发展。据1986年出版的《千山志》记载:山中“现有梨树25070株,拥有33个品种,具体分布在千山各个游览区的沟壑、凹坡、庙宇周围,为景区树木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千山的果农将古梨树的枝干进行嫁接,接上南果梨的枝桠,结出南果梨果实。有些古梨树还可以看到嫁接痕迹。嫁接后,一株普通的秋子梨变成了肉洁如玉、浓甜似蜜、皮薄多汁、祛热清痰、酥脆爽口、落地无渣的南果梨。
千山景区的百年老梨树,早在几年前就进入了衰产期。近年来,在千山生态森林资源处的指导下,古梨树恢复了强壮的树势,焕发出生机。相关部门还为百年老梨树建立档案,量身定做“身份牌”,给古梨树全部挂牌。
对于林业专家来说,古梨树承担着当地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者、当地历史环境变迁的见证者、当地杂交育种的母本、当地文明程度的标志等重任,具有特殊的观赏价值、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对千山当地人来说,古梨树不仅是当地的名片,更是千百年来,每一代人心中的温情记忆。春天,与梨花相伴;夏天,在梨树下纳凉;秋天,以梨当食;冬天,挖窑藏梨,以梨换粮,展望下一年的丰收。在梨树的成长轨迹中,当地人也在不断地繁衍传承。为了守护古树传承,当地人把漫长的坚守,转化为科学的管理。他们研究并梳理当地的土壤、水纹、气候等环境,做好充足的准备,世世代代耐心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