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诗云: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柳树本应亭亭玉立婀娜多姿,如佳人抚秀发,如淑女好细腰。而千山区汤岗子医院内立着的一株古柳,并无秀丽之意,反而雄壮苍劲,粗粝古茁,如同一名老者漠然观望世事变幻,万物变迁。
柳树,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特殊的含义。它被赋予离别的愁思。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柳永亦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
汤岗子医院这棵古柳周长4米,树高20余米,是一棵旱柳。据介绍,旱柳属落叶乔木,多生长于东北、华北平原、西北黄土高原,西至甘肃、青海,南至淮河流域以及浙江、江苏,为平原地区常见树种。耐干旱、水湿、寒冷,模式标本采自甘肃兰州,朝鲜、日本、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旱柳喜光、耐寒、湿地,旱地皆能生长,根系发达,抗风能力强,生长快,易繁殖。在北方,旱柳的寿命通常在六七十年,而这棵柳树树龄达150年,较为罕见。在古柳身侧,比邻而建的二层小楼是汤岗子医院的病房。然而,很少有人知道,这栋小楼曾名为清林别墅,亦有100多年的历史。
本应梧桐枝头凤,却为软笼阶下囚。时光倒转,曾经有位天下至尊至贵的女子,纤纤素手扶着树干,哀叹自己和丈夫多舛的命运,悼念着逝去的荣华富贵和已经深埋进历史尘埃的帝国。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废帝溥仪下榻于离古柳不远的对翠阁,他的妻子婉容则入住比邻古柳的清林别墅。那段日子,只要婉容推开别墅的窗,映入眼帘的就是这棵当年尚在稚龄的古柳。而今,婉容和她的丈夫早已化为尘土,成为历史上的两个名字,这棵古柳仍屹立在过去与未来的交点,在岁月长河的冲刷下苍劲依旧。
1948年,汤岗子重归人民的怀抱,时至今日,这里已经成为国内外闻名遐迩的温泉疗养胜地。无数游客来来往往,看着从历史中走出的建筑和树木,听着关于它们的故事。可以说,这棵柳树是历史的见证者,在可以预见的将来,它将见证更多历史。不是如百年前的屈辱,而是日益繁盛,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