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铁西区八家子环钢路北侧,伫立着一棵古老的槐树。老槐树树冠巨大如伞状,散出一角翠色天空。阳光透过茂盛的树冠,将每片叶子镀上一层金色。槐树虽曰“老”,却依然茂盛,依然风华正茂。
这棵老槐树在鞍山可谓无人不知,早已成为地标般存在。人们可能不知道那附近的街巷名称,但提起老槐树则均心知肚明。这棵老槐树并未生长在深山老林或是名山大川,而是伫立闹市身处繁华。据考证,这棵老槐树栽植于清代,真正见证了鞍山从无到有,逐渐繁盛的历史。
“这棵槐树是1727年,也就是清朝康熙年间栽植的。到今天完全可以说陪伴着钢都成长。”曾与老槐树比邻而居20余年的赵嘉凤介绍,康熙年间,这里兴建了一座关帝庙,院内栽植了两棵槐树作为庙树。1931年日军侵华占领鞍山,关帝庙和其中一棵槐树被毁,另一棵幸存下来,直至今日。“都说这老槐树是神树,能给人带来平安健康,大伙儿都来祭拜这棵树。”随着老人的示意,可见红色绸带在枝干上随风飘扬。
数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特有的槐树崇拜文化现象。古代中国人之所以将槐树作为崇拜对象,是与古人们生活资料的生产中对槐树的信赖密不可分。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其木树坚重,有青黄白黑色。其花未开时,状如米粒,炒过煎水,染黄甚鲜。”槐树的花、根、干、果实都有用于人,槐树木材质地较硬,纹理直而富有弹性,能耐水湿和腐蚀。同时,古人受“天人感应”思想影响,槐树的荣枯被视为兴衰灾祥的预兆。
古代人崇槐、敬槐、植槐,十分注重对槐树的保护。《晏子春秋》载:齐景公有所爱槐,令吏守之。令曰:‘犯槐者刑。伤槐者死’。有醉而伤槐者,且加刑焉。可见齐景公爱槐树达到了极端的程度。而今,鞍山人亦自发地保护着老槐树,如同照看一位年迈的邻居。尽管近300年的树龄对于老槐树来说,仍很“年轻”。相比那些生长于名山古刹之间,沾染些许出尘之意的古树,这棵老槐树身处闹市,更多出几分人间的烟火味儿。人们崇敬祭拜之余,更多了几分亲切。(图片均为资料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