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如何为经济增长注入持续动力?
金融时报客户端 2025-09-25 15:13:05

9月24日,在“2025中国普惠金融国际论坛”的“主题论坛四:平台经济有助于稳就业、促消费吗?”环节中,中国普惠金融研究院(CAFI)发布主题为“平台经济与普惠金融”的《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就上述问题进行分析并引发了与会专家热议。

《报告》认为,平台凭借其流量、技术与数据优势,成为传统金融机构的有益补充。在支付领域,平台推动我国数字支付实现跨越式发展。过去十年,我国成年人数字支付使用率从49%增长至89%。并且,众多居民实现了支付方式的“跨越式”升级——直接从现金时代迈入移动支付时代。在信贷领域,平台带来了技术革新,通过数字化风控和另类数据应用,显著提升了长尾客群的信贷可得性。

与会嘉宾围绕《报告》及平台经济的优势及挑战发表了各自的观点。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科学研究院智库工作办公室主任、研究员鲍春雷表示,平台在稳就业中的作用已经得到了广泛共识,一是平台发展直接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二是行业关联效应拉动了就业;三是平台降低了招聘成本并提高了就业的匹配效率;四是平台带来就业资源的整合效应;五是平台对就业机会的扩散效应,突破了就业的时空限制。但平台在稳整体就业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个体就业不稳定的情况,比如收入不稳定和劳动者权益保障不足等问题,说明平台就业的质量还需进一步提升,相关制度仍待规范。这一方面需要政策的支持和平台企业的努力,同样也需要劳动者不断提升技能以适应市场的变化。

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教授,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副院长刘晓春认为,平台经济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促进信息沟通、推动消费和创造就业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也伴随着新的挑战。一方面,平台不仅直接和间接带动就业,还推动了新型就业模式的发展。但这对传统就业管理和劳资关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新一代高学历群体的就业结构也存在一定的不匹配,进而凸显出现有社会保障体系在灵活就业扩展中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探索包括临时失业保险在内的新机制,并合理界定平台在保障责任中的角色。另一方面,平台在推动消费和创新的同时,其通过压抑商家价格等手段为消费者提供补贴之类的价格策略也可能影响商家自主经营,对市场秩序和就业稳定带来压力,因此有必要在公共服务与对商家经营干预之间寻找平衡。

小米消费金融总裁曹子玮认为,平台经济的核心是数字技术,具备规模、精度和效率等优势,但也存在缺乏人性化与社会温度的问题,线下业态所承载的社会交往和生活体验难以被完全替代。推动平台经济发展,需要在保持包容心态的同时,思考数字技术与人类发展的平衡。当下需要处理好三方面关系:一是数字效率与人的权益,避免劳动者被大数据过度控制;二是政策意图与市场逻辑,确保监管措施能与市场实际相适应;三是新就业模式与社会保障,构建符合平台经济特征的劳动保护和保障体系。唯有在效率与公平之间实现平衡,平台经济才能健康可持续地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CAFI联席院长赵锡军赞同在平台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科技向善”的理念,“科技可以进行技术迭代、平台迭代,也要重视责任和温情的‘迭代’。”他认为,从国家的角度来讲,在明确提出建设数字化社会的目标的同时,还应照顾到那些处于长尾末端的机构,引导科技能够建设出更长的链条来让它们跟上进步的节奏,这需要通过多方面的努力,社会、政府各方面来做更多的努力。

畅捷通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兼生态中心总经理樊鹏建议,面对平台经济发展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一方面,国家相关部委已经联合一起研究如何既支持平台经济发展,同时兼顾公平和规范。另一方面,很多大的平台企业也在强调社会责任和科技向善,让科技平权发展既有效率又有秩序。对于还没有分享到数字经济和平台经济红利的社会主体,工信部近两年出台多项政策支持加快中小微企业数字化转型,对于没有条件自主转型的微型企业和自雇者引导加入平台、加入数字供应链,通过链主企业带动“应转尽转”,助力形成数字化社会,成为重要趋势。

打开APP阅读全文
相关新闻
×
前往APP查看全文,体验更佳!
确定
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