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上小围裙、手拿迷你锅铲,四五岁的萌娃们站在儿童灶台前像模像样地翻炒西红柿鸡蛋;还有的小朋友用石磨亲手体验磨豆浆的乐趣。这些充满了生活气息的游戏,正是千山区幼儿园娃娃们每天的真实日常。如今,千山区的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化正在从“托底覆盖”向“内涵发展”踏实迈进。在这里,教育真正融入了生活,让孩子们在玩泥巴、摘果实的游戏中,认识家乡、爱上家乡。
作为城郊接合、农村为主的区域,千山区曾长期面临幼儿园规模小、资源分散、农村孩子“外流入园”的困境。如今,这里不仅实现了普惠率100%、公办园占比超80%,更通过低成本、高质量、有特色的办园模式,留住了越来越多农村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园”。
“教育的温度,藏在孩子们炒菜、骑车、玩泥巴的笑容里。”千山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全区坚持“收费低、吃得好、教得好、玩得欢”的原则,推动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真正落到实处。在拓展游戏资源方面,千山区内的幼儿园广泛利用农村自然资源:树叶、秸秆、旧轮胎等废旧材料,经老师和孩子们的巧手,变成充满野趣的自制玩具;依托地域特色,打造具有“乡土气息”的教育品牌,开展了“军事体能循环”“家乡骑遇记”“童探梨园”等融合乡土文化的主题活动,让娃娃们在游戏中认知家乡、热爱自然。
这些创意的背后,是千山区持续的政策支持和机制创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补充师资,实现“两教一保”全覆盖;通过集团化办园、高频培训提升保教质量;更通过严格定价监管,做到了公办园月保教费定价合理,真正让农村家庭“花得少、上好园”。
从“有园上”到“上好园”,千山区用实践印证了普惠学前教育并不等于低水平教育。正如那个让孩子们欢呼雀跃的“驾照考试”“厨神小厨房”,教育的内涵,正藏在每一次游戏、每一次探索、每一个微笑之中。如今,越来越多的千山区孩子,不再需要奔波远途,而是在家门口的幼儿园里,玩出智慧、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