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曲靖有个约定(第二届)】大米爨乡变形记丨杨交 | 掌上曲靖

大米,早在 7000多年前就现身于长江下游的河姆渡。它如何翻山越岭来到爨乡已无从知晓,然而生于斯的儿女们,运用才智赋予它千变万化的本领,这一传统却代代相传。

曲靖,这片位于珠江源头的热土,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特别是爨宝子碑和爨龙颜碑的发现,为它赢得了“爨乡”的雅名。在这些灿若星辰的文化沉淀中,饮食文化这股清流亦是不可或缺的部分。

稻谷去壳除皮,露出晶莹剔透的真面目,经过水与火的洗礼,化身为人们能量的来源。仅是耀眼的雪白似乎过于单调,当金黄的玉米饭掺和进来,不但食客的视觉得到冲击,口感也得到增强。更妙的是,灰褐色的荞麦也不甘示弱地挤了进来。待出锅时,白米软糯,玉米嚼着有回甘,荞麦带着淡淡麦香,三色在瓷碗里交织,让视觉与口感都多了几分鲜活。三足鼎立的局势瞬间呈现出共同发展的和谐态势,为一日三餐增添了趣味。

蒸熟的米饭经过进一步加工,在千锤百炼之下变成柔软弹滑的食材。将它塑造成中年人手臂粗细、长短的模样,便是珠江源头儿女们日思夜想的饵块。想吃炒饵块时,将饵块切成半厘米厚的薄片,热锅冷油,先放肉丝炒至变色,再下姜丝爆香,接着倒入饵块片快速翻炒,待饵块边缘微微发焦,撒上切段的青蒜、干辣椒段,最后淋一勺生抽提鲜。锅气裹着香味,一口下去,外韧内软,咸香过瘾。若偏爱烤饵块,把面团压成直径 11 厘米左右的薄饼,放在煤炉火上翻烤片刻,待饼皮鼓起小泡,焦香味扑鼻而来,说明已熟。抹上合口味的辣酱、甜酱、芝麻酱,裹进焯过水的洋芋丝、脆嫩的海带皮、新鲜的折耳根,咬下去层次分明,热乎劲儿直窜心底。

然而,最能刺激曲靖人味蕾的当属饵丝。饵块切成薄片后改成细丝,饵丝便应运而生。把它们均匀地铺在蒸笼里,剩下的就交给炉火来完成蜕变。在氤氲的蒸汽中,它从坚硬变得柔软,随着沁人心脾的香味直钻鼻孔,说明它已做好让饕客们大快朵颐的准备。取适量放进海碗,淋上一勺精心熬制的辣椒油,雪白的饵丝瞬间像饮了酒的少女,两颊红润。蒜末、葱花的点缀,恰似象牙白与翡翠绿的呼应。小小的碗仿佛是一个五光十色的世界。油炸花生米争先恐后地“报到”,腌菜的酸爽必不可少,浇少许大骨汤提鲜。最后一道工序,仅用双手搅拌片刻,等它们的优点彼此融合,让人欲罢不能的蒸饵丝便款款而来与你相约。此时,饵丝吸饱了咸香,豆芽脆,韭菜鲜,花生解腻,腌菜添酸。一口下去,软、脆、香、辣、酸在嘴里交融,连余味都带着米的清甜。

在这里,蒸饵丝可以成为每天的第一餐,中午肚子饿了也可以来一碗。如果你还不解馋,晚饭也可以让它代劳。不论是街头巷尾的小吃摊,还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饭店,每一碗蒸饵丝总是以“头角”之姿出场。它串起一年四季的烟火色,描绘出爨乡繁荣昌盛的画卷。

大米成就的另一家喻户晓的美食便是米线。俗话说,在珠江源头南盘江畔,就没有一碗米线解决不了的事。记忆里,儿时的米线简朴单一。白菜切丝往沸水里焯一下捞出垫在碗底,烫好的米线浇上一勺肉酱,夹上一筷子红萝卜丝、酸菜,撒上一撮葱花就可以吃了。做法虽然简单,但也让我们心心念念。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煮米线的用料越来越丰富,名称也五花八门。纵使百般变化,总离不开荤素的相互搭配。

就说牛肉米线吧。晶莹的米线在牛骨头高汤的滋润下,大米的清香伴着牛肉特有的味,你只轻轻一闻,就恨不得狼吞虎咽一碗。这时,肉酱就只有靠边稍息的份儿了。柴火烤制的糊辣子面,保留着天然香味。花椒面与清凉薄荷相邀而至,再来一碟酱油泡大蒜片和青辣椒丝。一切就绪后,你就可以享受属于自己的味道,在香与辣的碰撞里体味饮食文化的厚重。

羊肉米线的用料与牛肉米线大相径庭,谁更胜一筹,全凭个人口味。还有三鲜汤米线、臭豆腐米线,都是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也正因为人们的不断创新,让这单一的大米拥有了不同的化身,满足了我们对饮食文化的探究。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米的普遍传播,让现代的人们对吃有了更高的追求。对它的钟爱体现了爨乡儿女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建设家乡这一亘古不变的愿望,扎根在每一个珠江源头儿女的心底。独特的地域饮食文化,丰富了大美曲靖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