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靖好人丨余雪波:深耕教育三十载 以爱为灯引残障学子向光而行 | 掌上曲靖

在曲靖市特殊教育学校,有这样一位“引路人”——校长余雪波。这位1969年出生的中共党员、正高级教师,深耕特殊教育领域数十年,以“让每一个残障孩子掌握生存技能、回归主流社会”为初心,创新职业教育、推进送教上门、搭建普特融合桥梁、用艺术点亮生命,先后荣获“云南省三八红旗手”“云南省巾帼建功标兵”“曲靖市名校长”等多项荣誉,用坚守与大爱为残障学子铺就成长之路。

技能破壁:非遗+校企合作 助学子自力更生

“技能,是打开世界的另一把钥匙。”面对特殊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难题,余雪波立下誓言。为实现这一目标,她率先主导毕业生就业调查,创新调整职业教育方向,针对聋生特点确立“小众化非遗项目职业教育”路径——成功引入麦秆画、烙画、陶青花、剪纸、舞龙舞狮等非遗技艺,以“校匠结合”模式聘请非遗传人入校授课,让传统技艺成为残障学子的“谋生本领”。 同时,她积极探索“校企结合”“校校结合”模式:盲生推拿按摩专业获曲靖医专专业支持,培智烹饪专业由曲靖农校教师任教,形成“专业+实践”的培养体系。在她的推动下,学生作品屡获省级职业技能竞赛一等奖,数百件文创产品走向世界;近10年毕业生跟踪数据显示,聋生就业率达89%、盲生达85%,多数在沿海城市就业,月薪约6000元,部分留滇就业月薪约2000元,真正实现“自力更生、自立自强”。

送教入户:11年跋涉 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孩子们来不了,我们可以去。”为保障重度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2014年,余雪波带领全校教师在云南省率先启动“送教上门”工作。她联动残联、各县(市、区)教体局,联合曲靖医专临床学院、市妇幼保健院康复科组建专业团队,搭建“医教结合”服务网络。 针对每位居家重度残疾儿童,团队量身定制学习与康复方案、建立专属档案。11年来,寒来暑往、风雨无阻,送教团队跋涉于山野乡间,每月如约将知识、康复指导与温暖送至100余名中重度残障儿童家中。面对无法入校的脑瘫患儿“熙熙”,余雪波温柔抚慰、耐心教学,一点点消融孩子的戒备,点燃其对知识的渴望。截至目前,累计送教学生超100人,送教上门1000余人次,用脚步丈量“教育公平”的深度。

普特融合:搭建桥梁 助力学子回归主流

一次与市三幼的交流中,余雪波看到特殊孩子眼中对普通校园的渴望,自此便全力推进“普特融合共建”。她带领团队与市一小、市二小、市三幼、区四中、区六中、区七中达成合作,建立“每月一次融合活动”机制——特殊学生走进普通课堂,特校教师随堂辅导,普通学生与残障学子共同学习、游戏、成长。 11年间,近万人次特殊学生通过这一机制融入普校环境,在互动中打破隔阂、收获友谊。“普特融合不是简单的‘在一起’,而是让彼此理解、接纳。”余雪波说,这一举措为特殊孩子未来回归主流社会筑牢了心理与社交基础,让他们更自信地走向广阔世界。

艺术育心:以美为媒 绘就生命光彩

“艺术是灵魂共通的语言。”受聋人舞蹈《千手观音》启发,余雪波推动成立“爱•时光”艺术团,除挖掘校内教师潜力外,还聘请专业教师指导。听障学生演绎的《千手观音》震撼人心,视障学生的琵琶演奏《竹楼花语》流淌心声,艺术让“特殊”的标签在光芒中淡去。 如今,“爱•时光”艺术团已成为云南省中小学校高水平艺术团,作品在国家、省、市级竞赛中屡获大奖。在余雪波看来,艺术不仅是美的表达,更是融化隔阂的暖阳,让残障学子在旋律与色彩中找到自我价值,绽放生命光彩。 “让每一位特殊孩子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是余雪波的初心,也是她数十年如一日的行动指南。未来,她将继续带领团队深耕特教领域,以星火之力,为更多残障学子照亮前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