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在乌蒙山深处的会泽县五星乡,竹箐村养殖大户张碧坤的牛舍里,几十头西门塔尔牛正悠闲地吃着青贮饲料。“三年前刚养牛时,卖牛得跑200公里,光运输成本每头就多花500元。现在好了,家门口就有交易市场,省了不少钱。”张碧坤一边给牛添料,一边笑着算起账。如今他家肉牛存栏达320头,还带动周边10多户农户踏上养牛路。
在五星乡,像张碧坤这样靠养牛过上好日子的农户不在少数。作为会泽县“肉牛百亿级全产业链”的板块之一,五星乡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已构建起从种源繁育到品牌营销的肉牛全产业链闭环,走出了一条“种养循环、适度规模、联农带农”的特色发展之路。目前,全乡已有2900余户农户投身肉牛产业,肉牛存栏1.1万头、年出栏5000余头、产值超6000万元。
“五星乡能把肉牛产业做成富民强乡的支柱,靠的是把‘家底’算清、把‘机遇’抓牢。”五星乡相关负责人一语道破关键。在这片乌蒙山区的土地上,四大优势如同四台“动力引擎”,为肉牛产业按下了“加速键”。
这里有着悠久的肉牛养殖历史,农户们世代与牛为伴,积累了丰富的养殖经验,形成浓厚的产业氛围;银昆、会巧、宣会三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五星黑土村、铅厂村均设高速出入口,为肉牛运输、饲料调配打通“快速通道”;2000亩适宜种植燕麦的高海拔冷凉撂荒地,为“粮改饲”提供广阔空间,西南地区首家饲草交易市场,让“牛有草吃、草有销路”形成闭环;更关键的是,县级优质育种场、活牛交易市场、肉牛屠宰场等重点项目相继落地,让五星乡的牛产业从“零散养殖”一跃成为全产业链发展的“主力军”。
政策红利更让产业发展底气十足。
五星乡落地会泽县“牛八条”扶持政策,从牛舍改造、能繁母牛保险、基础母牛扩群,到饲草料收储、加工机械购置、品种改良,再到金融贷款、示范带动,8个方面的精准扶持,打消农户养牛的后顾之忧。
“以前想扩大规模,怕没钱、怕没技术。现在政府给补贴、银行给贷款,还有技术员上门指导,咱养牛的底气更足了。”竹箐村大水沟养殖户马兴友的话,道出了众多养殖户的心声。如今,他的肉牛存栏量达500头,牛价好时,一年能赚上百万元。
正是这些项目的落地与扶持政策的精准发力,让五星乡在会泽县“肉牛百亿级全产业链”布局中站稳脚跟,为产业长远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头牛从出生到端上餐桌,要经过育种、饲草、交易、加工等多个环节,我们要做的就是把每个环节都做扎实,让‘牛经济’真正活起来。” 五星乡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副主任刘发金的话道出了产业发展的关键思路。
如今,在五星乡形成了“饲草种植加工——肉牛养殖——肉牛交易——屠宰加工——品牌营销”的全链条闭环,让肉牛产业从“单打独斗”变成“集团作战”。
走进位于五星乡石龙村的育种基地,数据中心的大屏幕上实时更新着草料棚、采精大厅、种公牛棚的动态,现代化的牛舍里,一头头种公牛精神抖擞。
2022年,五星乡依托会泽县国家级种公牛站资源,引入河南省鼎元种牛育种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建设160头种公牛和1000头核心母牛的育种基地,大力推广性控冻精改良技术。“建基地就是为了让牛的品种更优、长得更快,现在五星乡的肉牛良种覆盖率已经达到84%。”云南省华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场长苏军伟介绍。
基地不仅带来了技术革新,还给周边村民带来了就业机会。
基地28名员工中有9人是本地人。黑土村村民朱金莲在这里做饭,每月工资4500元,她的儿子也成了基地饲养员,“以前家里靠种玉米一年挣一两万元,现在我们娘俩一年能挣十多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坐落黑土村的中农垦西南饲草交易市场,是西南地区首家饲草交易市场和饲草种植收购加工厂,2024年投入运营。
“我们通过‘粮改饲’,推广饲草和青贮玉米种植,还利用农副产品加工转化,形成‘秸秆养牛—粪污还田—有机种植’的种养循环体系。这不仅解决了肉牛的口粮问题,还降低了养殖成本。” 中农垦草业有限公司会泽分公司副总叶靓说,目前,现代化仓储加工中心已全面建成,引进国内先进的饲草加工生产线,以标准化流程保障饲草品质安全,还能为养殖户提供专业代加工服务,降低30%的外购成本。
产业链的“重头戏”,当属同样落户黑土村的肉牛交易市场。
每逢赶集日,这里热闹非凡。新疆、内蒙古、贵州等14个省(区)的客商齐聚,看牛、谈价、成交忙不停。
“市场投资7000万元建成,有6个交易区,自去年1月营业以来,每场交易量都在3000头以上。”相关负责人保德胜介绍,为了让交易更公平,市场还配备了专业的检疫人员、称重设备,价格透明,大家都放心。
做了近十年牛生意的黑土村村民朱恩山,几乎每场赶集都来市场交易,“以前得四处找买家,现在坐在市场里就能等客上门,一年收入比以前多10多万元。”朱恩山深切感受到交易中心投用后带来的实惠。
“这个交易市场在东北名气很大,一提起它,牛贩子们都认为它规范、标准、干净、热闹。全国各地的牛贩子喜欢来这里,主要是我们还有‘兜底’保障,每场赶集卖不完的牛,我们公司会以市场价统一收购屠宰,再发往昆明、昭通、威舍等地。”
截至目前,该市场已累计交易近40万头肉牛,成为西南地区重要的肉牛交易枢纽。产业链的延伸,让肉牛的价值不断攀升。
离交易市场不远的屠宰加工厂里,国际先进的排酸工艺和冷链物流系统有序运转,日屠宰量可达300头,每年能加工出牛干巴、火锅底料、牛油等4000万吨产品。“这是新加工车间,这边做牛干巴加工、晾晒,那边是产品展示大厅,目标是把‘会泽牛’推向全国、走向世界。”保德胜指着建设中的5间加工厂,信心十足。
如今,“会泽牛”区域公用品牌已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借助电商直播矩阵,精深加工产品已覆盖多个省份,让五星乡的肉牛真正实现“从牧场到餐桌”的价值升级。
“产业发展到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这是五星乡推动肉牛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
“成立党支部,就是为了把全产业链拧成‘一股绳’,让产业发展更有后劲。” 五星乡将党建引领作为肉牛产业发展的“红色引擎”,将16名养殖大户中的党员组织起来,成立五星乡肉牛全产业链发展服务党支部,下设冻精改良、肉牛饲养技术、动物防疫、动物检疫、饲草饲料种植加工、市场拓展6个专业服务团队 。
党支部不仅为农户提供技术指导、政策咨询,还搭建“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家庭农场”的利益联结平台,让小农户融入大产业。为进一步激发群众积极性,党支部引导农户适度发展能繁母牛,构建能繁牛、育肥牛、小牛多元养殖结构,实现户均年出栏2头小牛、1头育肥牛,年增收1.6万余元;同时鼓励农户自种加工青储黄储饲料,既提升饲草和劳力自给率,又让每头牛每天的养殖成本降低13元左右。
目前,五星乡8000余户农户中,已有2900余户从事肉牛养殖,培育出2家千头以上、3家百头以上的养殖大户,全乡肉牛存栏1.1万头,年出栏5000余头,产值达6000余万元。从育种、饲草到养殖、交易,再到屠宰、加工与品牌建设,一条完整的肉牛全产业链在这里蓬勃发展,不仅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更让乡村振兴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如今,行走在五星乡的大地上,标准化牛舍越来越多,饲草基地绿意盎然,交易市场人声鼎沸,加工车间机器轰鸣。一头头肉牛,承载着农户的幸福梦想,也见证着五星乡的发展变迁。在乌蒙山的怀抱中,五星乡正以“牛”劲十足的姿态,让肉牛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硬核支撑,让更多群众在产业链上过上幸福生活。
曲靖融媒记者李琳娥 陈开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