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巴瘤可防可治这些信号别忽视 | 掌上曲靖

2025年9月15日是第22个“世界淋巴瘤宣传日”。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淋巴瘤发病率年增长率为7.5%,是近10年来增速较快的恶性肿瘤之一。淋巴瘤因症状隐匿、易与普通疾病混淆,常被称为“健康伪装大师”。其常被误诊为其他疾病,如流感、肺结核、肠胃炎、风湿病、皮肤病等,较高的误诊率往往导致治疗时机的延误,提高了治疗难度,增加了死亡风险。

什么是淋巴瘤?身体有什么症状需要提高警惕?在世界淋巴瘤宣传日来临之际,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学博士史明霞教授对大家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权威解答,让更多人了解并学会防治淋巴瘤。

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很多人一听淋巴瘤就害怕,觉得是不治之症,但其实它是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中可治愈的类型之一。”史明霞表示,只要早发现、早规范治疗,部分患者能实现临床治愈。

淋巴瘤的症状容易与普通疾病混淆,为此,史明霞总结了几类需重点关注的信号。

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头颈部、腋窝、腹股沟等部位的淋巴结,若从蚕豆大小逐渐增大,且按压无明显疼痛,需及时就医。

反复发热难缓解:若体温持续超过38℃,用了抗生素等药物后仍不见好转,别只当成感冒,要排查淋巴瘤可能。

异常消瘦伴盗汗:短时间内体重下降超过10%,晚上睡觉时经常一身大汗(甚至浸湿衣物),这些隐形信号也不能忽视。

皮肤瘙痒+脏器肿大:出现不明原因的皮肤瘙痒,且伴随肝脾肿大,或身体出现其他不适,建议到血液科做进一步检查。

科学规范治疗是关键

“不少患者发现身体有异常后,会担心检查流程复杂或者害怕治疗效果不好。其实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都有明确的规范,只要跟着专业医生的指引走,就能少走弯路。”史明霞介绍。

在诊断环节,病理确诊是核心。如果医生怀疑可能是淋巴瘤,会先安排外科医生切除异常的淋巴结或包块,送到病理科做详细检查。史明霞说:“只有通过病理检查,才能明确是不是淋巴瘤、属于哪种类型。这就像给医生‘指路’,后续的治疗方案才能更精准。”

在治疗环节,医生会根据患者的病理类型、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可能包括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很多患者只要按时完成治疗,不随意停药或调整方案,治愈的概率将大大提高。

预防从这些细节入手

淋巴瘤和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想要预防它,关键是让免疫系统保持健康状态。该如何预防淋巴瘤呢?史明霞给出建议。

做好生活管理

规律作息、健康饮食。尽量避免熬夜,保证每天7至8小时的睡眠;每周坚持3至4次运动,比如快走、慢跑、瑜伽等,增强免疫力;饮食上少吃腌制食品、油炸食品,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保持营养均衡。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让免疫系统变弱,增加患病风险,因此大家一定要重视生活习惯的调整。

避开风险因素

减少有害暴露。远离过量射线:放射科医生、相关从业者等,要做好职业防护。

警惕有毒化学品

新房装修后别着急入住,要通风半年到一年,降低甲醛、苯类等有害气体的浓度;新买的汽车也要多开窗通风,避免长时间密闭使用。这些化学品虽不直接导致淋巴瘤,但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防病毒偷袭

增强免疫抵御力。EB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率很高,但健康人感染后通常不会发病。可如果免疫力下降,EB病毒就可能被激活,进而诱发淋巴瘤。所以大家要通过健康的生活方式增强抵抗力,比如少熬夜、多运动,让身体有能力对抗病毒。

世界淋巴瘤宣传日的意义,不仅在于提升公众对淋巴瘤的认知,更在于传递“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健康理念。史明霞强调:“只要大家提高警惕、科学预防、规范治疗,就能更好地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远离淋巴瘤的威胁。”

记者 赵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