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时节,走进山阳县法官镇法官庙村,村前屋后的梯田上种满了水稻,沉甸甸的稻穗压弯了稻秆,微风吹过,涌起层层稻浪。
“我们家种了8亩地的水稻,每年都能挣不少钱呢!”正在田间忙碌的农户赵谋安说。
“你看,我们村中间这条河常年水量充沛,非常适合种稻子。今年,村上种了400多亩,眼看着就要丰收了!”9月3日,法官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平高兴地说,这几年村集体每年都种200多亩,成熟后卖给了陕西丹山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给村上增加了不少收入。
同时,该村还将乡村旅游的“活水”引入田间地头,探索出鱼稻共生的生态新路。“为了提高土地亩均价值,今年我们还发展了135亩的鱼稻共生田。”张世平一边说,一边指着稻苗下游动的鱼儿。
鱼稻相生,农旅相融,昔日单一的农田,如今既生长着富硒稻米的醇香,也跃动着生态鱼儿的生机,更承载着乡亲们红火日子的期盼。
与法官庙村一山之隔的姚湾社区,上百亩稻田连接成片,淡淡的稻香扑鼻而来。
“我们今年种了350多亩水稻,亩产预计380公斤左右。还引进种植了135亩黑米,目前水稻长势很好。”9月3日,正在田间观察水稻长势的陕西丹山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徐文根告诉我们,根据当下的市场行情,今年每亩的收入在5000元左右,预计总收入会有250万元。
法官镇有种植水稻的历史,这里地处南北地理分界线,一年耕作四季、品种兼南北,形成独具特色的农耕文化。特别是这几年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向好,水稻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为了切实解决农产品销售难问题,2021年,法官镇招引在外创业成功人士徐文根回乡发展。企业发挥联农带农作用,引进富硒水稻优良品种,将稻种、管理、防虫、销售拧成一股绳,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模式,推动法官镇水稻产业发展再上台阶。
“法官镇是水稻适生区。种植水稻不仅确保了粮食安全,更增加了企业和农户的收入。”徐文根笑着说,“我们在西安市和山阳县城,都开有线下门店;在线上,也通过‘832平台’进行销售。因为产量少、品质高,目前产品供不应求。”
几十公里外的色河铺镇陆家湾村,水稻种植也渐成规模。
“今年我们种了130亩水稻,村民在我这里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3500元以上。”山阳县陆湾禾佳欢种养家庭农场负责人何敏说。
“山阳水稻种植主要集中在法官镇、色河铺镇、漫川关镇。2025年全县种植水稻2525亩,再有近20天,这些水稻将全部成熟,亩产将达到380公斤,总产预计达到980吨。”山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立林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