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话夜间烟火气解码城市生命力 | 掌上曲靖

华灯初上,莫负良宵。随着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夜晚的定义已不再局限于日落而息。月色与霓虹所及之处,传统夜市、购物中心、景区场馆等生活场景,已然组成一个跨越线上线下的城市经济生态系统。据商务部《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显示,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日18时至22时销售额占比超过全天的一半,旅游人均夜间消费更是白天消费的3倍。

五华区台北街夜景。记者 龙宇丹 摄

夜间经济已成为推动城市消费升级、激发经济活力的重要力量。春城晚报特邀云南省国际贸易学会消费促进研究中心副主任石雪雁、云南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杨雅琴、“弥里有乐”与“虹山有集”项目主理人佟佳、互联网财经博主@云财财、昆明市餐饮与美食行业协会执行会长周复始等多位来自消费、财经、公共政策及商业运营领域的专家与从业者,共同围绕夜间经济展开对话。透过专业研究与一线实践,一同探究夜间经济发展的新路径和新可能。

定义之问

你理解的夜间经济是什么?夜间经济本身有无明确定义?

佟佳:夜间经济概念的外衣之下,是每个人每天正在作出的消费决策。一般来说,夜间经济涵盖下午6时至次日凌晨6时之间以休闲、餐饮、购物、娱乐、文化、社交为主导的消费形态。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夜市,它是以服务业为主体的城市经济入夜之后的进一步延伸。

石雪雁:夜间经济的内涵从最初简单的夜市、宵夜,演变为一个包罗万象、不断拓展的多元业态。对个人而言,夜间时段解决了城市居民工作与生活的时间冲突,提供了重要的情感互动时机和社交连接的“第三空间”。对城市来说,夜间经济有效盘活了闲置的城市商业设施,创造了新的就业岗位。

周复始:从个人职业与关注点出发,我首先想到的是美食夜宵,一天忙碌之余,城市夜晚升起的烟火气最能疗愈人心。夜间经济一般以服务业为核心,通过延长经济活动时间,推动餐饮、购物、娱乐、文化等产业协同发展,现已成为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现象之问

你认为近年来全国各地为何关注夜间经济发展?请结合身边的现象或事例谈一谈。

杨雅琴:日常生活中,大家白天往往忙于工作,出门消费难度较大,晚上出门是一种满足日常采购兼顾休闲放松的生活选择。事实上,夜间经济于国于民皆有收益,就国家宏观层面而言,消费增长是宏观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从经济可持续的优质增长来说,居民消费应该在经济产出中占有一定比例,才能够既保证宏观经济长期增长又保障居民的福利提升。另外,夜间经济涵盖餐饮、文旅、娱乐等多领域,提供的工作岗位类型丰富,能够满足不同劳动技能的人员求职、兼职需求。就居民微观层面来说,夜间经济为居民提供更丰富的物质文化消费选择,打破“工作—家庭”两点一线的枯燥生活,有利于提高居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石雪雁:从消费研究角度来看,近年各地政府倡导发展夜间经济主要有三个原因:首先是随着商场、餐饮等传统商业体在日间时段趋于饱和,夜间成了拓宽消费增量的关键窗口;其次是夜间经济不仅能够催生夜市摊主、夜间配送员、灯光布景师等大量灵活就业岗位,还能带动文旅、交通、生活服务业等产业链发展;最后是年轻职场人的消费行为发生变迁,他们更倾向“错峰生活”,夜间消费群体和消费规模均有大幅增加。

特性之问

一般而言,夜间经济是在原有经营空间与业态基础上开辟的休闲经济增量。那么,夜间经济只是经营时间的延长吗?为什么这一概念值得单独讨论?

@云财财:你看这几年比较火的深夜食堂、日咖夜酒,再比如同一个商圈在白天是购物中心,晚上则可能通过灯光、演出、市集、互动体验等方式转变为社交空间或文化场域,这种转变背后是业态组合、场景营造和消费动机的深刻变化。由此可见,夜间经济本质是“时空重构+内容重构”的结合,它不只是“开得更晚”,更是通过夜间场景创造出不同于白天的消费体验和情感价值。

石雪雁:夜间经济不是经营时间的简单延伸,而是经营业态的再造与升级。真正的夜间经济,本质上是一场对城市时空资源、消费业态和社交方式的系统性重构与价值深挖,其核心是创造与白天截然不同的消费场景和体验内容,售卖的是“情绪价值”“社交空间”和“文化记忆”。与之相反的是,“延长经营时间”的核心则是提供同样的产品和服务,例如24小时便利店卖同样的关东煮和饮料,书店营业时间延长到晚上10时但依然只是卖书。

杨雅琴:夜间经济与白天经济互补,意味着更丰富的消费内容和消费体验。空间上,从早期集中于某条街道的单一夜市,发展到某个城市区域或商圈,再到现在文旅融合场景下从城市逐步向乡村、古镇、景区扩展,时间与空间不断扩展的同时,最重要的是为人们带来更丰富的消费内容和消费体验。比如夜间博物馆、夜间动物园、夜间实景演出、乡村和景区星光游等,这些都是长期居住在城市的人们难以在白天体验的。

佟佳:在多年的运营实践中,我逐渐意识到,夜间经济的本质更多是一种情感消费,而非单纯的功能性消费——这一观点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商业与文化探讨空间。以我们主导打造的“虹山有集”项目为例,原本的老旧厂房经过更新改造,以“日咖夜酒+策展型零售”的复合模式重新亮相。夜间客流占总客流的65%,其中“迷幻派对”这一板块,通过将临时艺术策展与pop-up商店相结合,成功推动晚间客单价达到白天的5.8倍。

体验之问

从日落而息到日落不息,很多人的入睡时间越来越晚。你能否分享一些比较难忘的夜间出行经历?

杨雅琴:2000年元旦前夕,我与同学们深夜徒步登顶昆明西山,静候新年的第一轮日出。当曙光初现,划破冬夜的沉寂,我们心中也悄然升起对未来的无限憧憬。同样难忘的,还有敦煌鸣沙山下那场万人合唱——白日的炙热渐渐散去,月牙泉畔,成千上万的游客挥动荧光棒,齐声高唱《歌唱祖国》。那一刻涌动的热情与自豪,至今仍在耳边回响。

佟佳:每当夜幕降临,滇池岸边光影流转,一座座充满创意的蘑菇艺术装置如自然生长般悄然呈现——这正是今年8月中央电视台对我们“滇生菌物”场景创新案例进行报道时的画面。在昆明城市园林策展体验中心,巨型蘑菇展与菌灯展将野生菌从餐桌带入沉浸式艺术空间,10个以菌子为主题的分区每日吸引超4000名游客前来体验。该项目的核心策略,在于以策展思维构建独特场景,通过持续的内容运营注入新鲜感,并深度融合在地文化,形成难以复制的竞争壁垒。最终我们致力于为目标客群打造一个愿意夜晚一再到访、心甘情愿投入时间与消费的情感体验目的地。

周复始:每到一座城市,夜市打卡是我旅行的重要部分。印象最深的就是夜市美食烟火气了。

@云财财:昆明是一座烟火气与文艺感交织的城市,尤其适合夜间漫步。我个人更偏爱那些既能放松身心、又富含文化内容或社交氛围的休闲方式。比如,捧一杯咖啡闲逛文创市集,夏日拉上朋友在街头随意吃个宵夜,偶尔也会去听一场小型音乐会或看一次夜间艺术展——这些是我心中理想的昆明夜生活。

衡量之问

一般来说,我们通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消费支出、经营主体数量等数据来感受地方消费的活跃程度。那么,应该如何评估一座城市的夜间经济活力?

佟佳:事实上,单一指标无法全面衡量实物消费与服务消费的市场活力情况。从运营角度出发,评估一个夜间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能否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传统商业往往关注日均客流、销售额,而对于非标夜间业态,我们更应侧重客户停留时长、夜间坪效、跨业态转化率、社交媒体自发打卡率以及重复到访率等复合型指标。其核心目的在于,分辨消费者是一次性打卡还是愿意反复前来。高复访率往往意味着项目具备了可持续的生命力,而非仅仅依赖短暂的热度。

石雪雁:从消费研究领域出发,我认为展现城市夜间经济活力的指标可大致分为四类。一是消费指标:夜间消费占比、人均夜间消费额;二是人口活动指标:夜间人口活跃度(例如夜间出行数据)、年轻群体参与度、夜间就业人数;三是空间与设施指标:夜间经济集聚区数量与规模、基础设施完善度、商业设施及夜间营业场所密度;四是政策与环境指标:地方政府出台的夜间经济扶持政策(例如放宽外摆限制、延长营业时间、优化审批流程等)、安全管理与服务质量(夜间治安状况、市场监管力度、消费者满意度等)、文化特色与品牌影响力。这些均可衡量城市夜间文化活动、地标性夜景的市场吸引力。

变迁之问

2019年至今,夜间经济作为城市经济消费热词,已覆盖夜市、景区、书店、古镇等内容场景。可以发现,夜间经济的概念在持续更新,你认为这一概念持续变化的原因是?

@云财财:夜间经济的概念持续扩展与更新,这一演变源于消费需求的日益多元和细分。如今的夜间经济,早已不再局限于“吃吃喝喝”的传统模式,而是逐渐延伸出“文化夜经济”“社交夜经济”等更加丰富的形态。对于一些年轻人来说,从前夜市里能撸串就行,现在要边撸串边听相声,最好还能发个带定位的短视频或朋友圈,这种体验式消费正在倒逼夜间业态加速升级。不仅如此,技术进步(灯光艺术、AR互动等)和商业模式创新(快闪店、主题市集等)也在不断拓宽夜间经济的边界。

石雪雁:我认为,夜间经济概念持续演变主要源于两个深层动力:一是需求侧驱动。对于白天被工作高度挤压的夜间消费群体而言,夜晚是唯一可自由支配的“整块时间”,他们迫切需要在这段时间内获得高效的补偿性满足。二是供给侧创新。面对电商持续冲击,购物中心、景区、书店等实体商业必须通过拓展营业时间、增强场景体验来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打造线下独有的沉浸式价值,从而开辟新的增长路径。

杨雅琴:从经济学视角来看,这一现象持续演变的根本动力,源于每个人都在追求物质丰富与精神富足,这种普遍愿望推动着夜间经济不断发展和升级。经典经济学理论指出“需求会创造自身的供给”,市场能敏锐捕捉居民对夜间消费的诉求,并提供相应的产品与服务。同时,也存在“供给创造需求”的反向机制:当经营者推出更丰富、更具创意的夜间业态与服务时,也会激发和引领新的消费需求。现实中,需求与供给间的双向互动、相互促进,正持续催生出更加多元、新颖且高品质的夜间消费形态,不断拓展“美好生活”的边界。

趋势之问

对社会公众而言,越来越火的夜间经济意味着越来越好的“夜生活”。请你从个人观察出发,尝试总结我们身边正在发生哪些变化。

石雪雁:过去的夜间消费,往往与大排档、小吃街画上等号;而如今,它正逐步从“量”的积累转向“质”的跃升。相关消费增长更多来自于沉浸式、主题化的体验型消费,消费者购买的不再只是商品,更是一段记忆、一种情绪和一份独特价值。与此同时,夜间消费的推动力日益多元,文化、旅游、娱乐、体育与零售等业态深度融合,正在共同构建夜间经济的新生态。

佟佳:相比以往,内容运营在当下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我们常常看到,一些项目投入大量资源打造炫目的场景,却因缺乏持续的内容支撑,在短暂的新鲜感过后迅速遇冷。场景本质是“舞台”,而内容运营才是那个每周、每月不断上演的“剧目”。正如一个市集不能只有摊位,更需要有主题策展;一个园区不能仅靠灯光装饰,还应有街头艺术表演、主理人工作坊等丰富的社群活动。唯有如此,空间才能真正凝聚人气、延续活力。

杨雅琴:以云南本地为例,成熟的夜市小吃街并不少见,然而这类传统市集模式正面临两个明显的发展瓶颈:其一,饮食品类同质化严重,摊位之间缺乏足够的特色与差异;其二,尽管人流量大,实际消费总量却有限。事实上,美食文化与夜间经济的结合还可以更加深入。例如,将美食夜市与其他夜间活动融合,打造“边看边吃”“边玩边吃”的沉浸式体验,从而拓展夜间消费的深度与广度。

意义之问

夜间经济究竟价值几何?为什么会有“灯光一亮,黄金万两”的说法?

@云财财:2025年蓝花楹盛放之际,教场中路直至深夜依然灯火通明,沿线奶茶店业绩较淡季实现翻倍增长。这一日常景象,折射出夜间经济作为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作用。夜间经济不仅能够高效利用现有的商业空间与时间资源,提升城市经济密度,更通过与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深度融合,持续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

石雪雁:今年夏天,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夏凉菌香”2025年夏季云南文旅主题新闻发布会上,有关单位介绍2025年上半年全省14个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实现营收181亿元、同比增长8%,这说明打造一个成功的集聚区就等于打造了一个强大的经济新引擎。另外,据中国旅游研究院《2024中国夜间经济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夜间旅游需求持续上涨,2024年国内夜间旅游总花费预计达到1.91万亿元、同比增长21.7%。从近年消费态势来看,高速增长是消费习惯变迁与政策引导共同作用下的必然结果。

周复始:商务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餐饮消费规模达到5.57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4%,是消费市场里占比最大的单一品类。从夜间经济发展角度看,特色餐饮、网红餐厅或美食街能吸引大量消费者,成为带动周边其他业态发展的流量入口,例如长沙的坡子街、重庆的洪崖洞火锅集群等。独特的餐饮文化和美食品牌又能成为城市文化名片,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例如成都火锅、西安羊肉泡馍都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代表符号,长期吸引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促进城市旅游和经济发展。

互鉴之问

纵观全国线下消费实践领域,“场景创新”“体验经济”“IP运营”等热词不绝于耳,你认为类似的“热词”是产业突围的财富密码吗?

石雪雁:这些热词可以是洞察未来消费趋势的指引,但能否成为产业突围的财富密码,取决于使用者如何理解和运用它们。从生活现象出发,我们能够发现许多项目的失败正是因为简单模仿热词之“形”而失其“魂”。比如,在商场里放几个恐龙模型就自称“侏罗纪主题”,只采用生硬造型,却缺乏故事线和互动体验。再如餐厅为了“沉浸式”而将上菜流程设计得极其复杂缓慢,过度追求形式体验导致用户体验反而变差。

@云财财:热词反映趋势,但不是万能钥匙。很多项目盲目追求场景创新却缺乏内容支撑,强调体验经济却忽略了细节和一致性,用贴标签的思路搞“IP运营”却没有真正构建起情感连接。成功的线下突围,一定是“内容+运营+用户洞察”三位一体,关键在于是否真正理解用户需求,以及能否实现可持续运营。

希冀之问

近年来,云南省推出的“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文旅品牌引发各界持续关注。你觉得昆明夜间经济应该怎样改良或创新?如何更好与云南生活方式相结合?

石雪雁:为昆明的夜间经济诊脉开方,绝不能停留在“多开几个夜市、延长营业时间”的层面。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转变:从卖商品转向卖场景,不再是卖一朵花,而是卖一个被花香环绕的夜晚;从拼人气到拼内容,不再满足于人山人海,而要追求有口皆碑的深度体验内容;从单点发力到系统作战,建议政府扮演“总策划师”角色,打通交通、文旅、城管、宣传等部门进行顶层设计,为企业创新提供舞台和规则。

周复始:餐饮是人们夜间活动的基础需求,食物与饮品在满足消费者基础需求的同时,还能为其他夜间消费活动提供支撑。我建议在“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旅居云南”文旅品牌下打造城市美食文旅名片,让美食为云南文旅代言,帮助更多的游客来云南到昆明吃有所得,知道吃什么、玩什么、去哪里吃、哪里好吃、哪些必须吃。

@云财财:昆明夜间经济的优势在于“自然+文化+市井”的多元融合,这是很多城市不具备的。我建议结合资源禀赋聚焦4个思路:强化“自然+夜间”特色,譬如开发星空露营等夜间自然体验项目;深化文化内容植入,结合云南多民族文化、历史故事,打造更具叙事性的夜间场景;提升空间联动性,通过夜间巴士、骑行路线等串联分散的夜间消费点,形成网络效应;注重四季差异化运营,昆明气候优势明显,可针对不同季节推出特色夜间活动。

杨雅琴:特别喜欢“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说法,我认为云南的生活主要就是自然风光、民族风俗、美食文化三大主题了,实际上这些主题都是夜间产品与服务开发的巨大空间。当然,以上的开发与融合发展对企业与政府也有较高要求,一方面要求企业具有敏锐分析消费者需求及新型产品和服务的研发能力,另一方面对基层政府治理能力提出了更多考验。

策划 何晓宇  记者 史子昊 杨质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