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我市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行动交出亮眼成绩单:检查食品经营主体超3000家,整改隐患近2000个,立案276起,收缴假冒伪劣食品843公斤,创建规范化食品店653个。(详见《荆门晚报》9月12日相关报道)
此次专项整治的“含金量”,在于精准击中了农村食品安全的痛点。农村地区消费市场分散,农贸市场、乡镇集市、校园周边食杂店、小作坊等场所,往往是假冒伪劣食品的“藏身之地”。此次拉网式排查,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终端全链条覆盖,既查隐患也促整改,既打违法也建规范,这种“标本兼治”的思路,正是破解农村食品安全难题的关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这句老话在农村地区有着更沉甸甸的分量。现实生活中,农村消费者维权意识相对薄弱,不少人买到问题食品后嫌麻烦不愿较真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有的过期食品换个包装继续卖,有的“三无”产品打着“乡土特产”幌子坑人,有的山寨饮料模仿名牌包装误导消费者……此次执法部门的重拳出击,不仅端掉了一个个黑窝点,更向市场传递了明确信号:农村不是假冒伪劣食品的法外之地,无论违法分子藏在哪里,都必将受到法律的严惩。
当然,农村食品安全治理不能只靠阶段性的专项行动,更需要常态化的制度保障。
既要“重拳”更要“长效”。一方面要强化日常监管,增加巡查频次,让监管跑在风险前面;另一方面要推动部门协作,市场监管、农业农村、公安等部门形成合力,织密监管“一张网”,只有让监管常态化,才能让安全“不打烊”。此外,守护农村“舌尖安全”,还得让农民群众成为“主力军”。不少农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知识了解不多,容易被低价、山寨产品吸引。只有让乡亲们学会辨别问题食品,懂得用法律武器维权,才能从根本上压缩假冒伪劣食品的生存空间。比如,教大家看生产日期、查验合格证明,提醒大家遇到问题拨打12315投诉,这些“接地气”的宣传,比生硬的说教更管用。未来,还可以利用村广播、微信群等农村常用的传播渠道,让食品安全知识走进千家万户,让农民从被动接受保护变为主动参与监督。
食品安全,一头连着农民的健康福祉,一头连着乡村振兴的成色。近年来,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提高,乡亲们对“吃得安全、吃得放心”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此次专项整治的成效,让我们看到了农村食品安全治理的进步,但也提醒我们,这项工作没有“休止符”。相信随着整治行动的持续推进,随着长效机制的不断完善,农村食品市场一定会越来越规范,让大家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仅吃得饱、吃得好,更吃得放心、吃得安心。(评论员 王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