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地三鲜 |杨洋 | 掌上曲靖

东北名菜地三鲜,说来就是由茄子、土豆和青椒这三样再寻常不过的食材组成的。紫亮茄子圆滚滚地卧在案上,指尖轻按便显出柔韧的弹性;土黄色的土豆在一旁显得憨实朴素,带着泥土沉甸甸的质朴;青椒则翠生生的,表皮绷着新鲜的光泽。它们就那样安安静静躺着,平凡得如同素日里我们脚下踩过的黑土地。可这三样根植于黑土地的普通之物,一旦相遇于灶火油锅之中,便翻腾起一片喧嚣热闹的奇迹来,在油锅中完成一场烟火气的蜕变。

茄子须切滚刀块,厚薄如拇指关节,切块后先撒些盐杀一杀水气,腌制片刻便渗出深紫色的汁水,这是驯服它海绵般吸油天性的关键。再用厨房纸仔细按压吸干,拍上薄如蝉翼的生粉,如同披上一层脆弱的盔甲,更像为酣睡者裹上轻软的睡衣。土豆也切成厚片,需切得比茄子稍厚,边缘齐整,浸入清水洗去多余淀粉,方能成就外酥内糯的质地。青椒则用手掰成不规则的三角块,断裂的纤维边缘更易挂汁入味。

深锅倒入足量大豆油,烧至竹筷入油细密气泡涌现,便达到理想中的六成热,趁着热油锅烧到油花微跳之时,先将土豆片倒入,只听哗啦一声,油花轻沸,眼见土豆片边缘渐渐焦黄,中间却还保持着鲜嫩柔软,耐心等待直至中心用筷子能轻易穿透再捞出沥油。待油温升至七成热,青椒块如翠鸟入水般一溜烟滚进锅中,在油里只打个转儿,快炸十秒,表皮瞬间泛起细密的焦纹,随即捞出的青椒便已披上了微皱的虎皮外衣。最后是茄子,裹了粉的紫块滑入油海,初始坠底,便像沉酣而醒的紫色海绵,瞬间吸饱了油,软塌塌地陷了下去,却显得莹润丰腴起来,而后又如重生般轻盈浮起,炸至通体泛着油润的浅金,边缘微焦时离火。三者分开炸制,是守住各自本味与火候的秘诀,又一起在油里脱胎换骨,伴着油锅滋滋欢唱起来,仿佛为这新生欢喜喝彩。

锅底重新另炒,少许底油烧热,随后放入蒜末、姜末、葱白碎,热油瞬间激发出辛香,爆香的葱姜蒜末香味如同金线一般,飘入空中又蹿入鼻腔。旋即按照约三比一的比例倒入生抽与老抽,再加入些许糖、盐和清水,最后点入少许陈醋。酱油着色,白糖增鲜,陈醋提亮,再注入小半碗清水后,汁水顷刻沸腾,伴随着锅里的汤汁咕噜噜舞蹈起来,收浓后渐渐熬成了浓稠的金棕色酱汁,质地如薄蜜。

炸好的三鲜如被召唤般重新跃入锅中,在锅中翻腾旋转着,与滚烫酱汁热烈相拥。颠锅翻勺,让每一块土豆、茄子、青椒都裹上浓醇的酱衣,每一块食材都沾上这诱人的酱色。那酱汁如同一种深情又强韧的纽带,紧紧裹住每一块茄子、土豆和青椒,把三样食材各自的味道都缠缚在一起,调和成一种崭新而圆融的滋味。此时沿锅边烹入一小勺香醋,酸香随热气蒸腾,瞬间点活整盘风味。再勾入薄芡,汤汁便飞速抱紧食材,明亮生辉,即可出锅。

菜盛入盘中,油光闪亮,香气蒸腾。土豆已炸得外酥内糯,金黄酥壳下是沙糯绵密的心,茄子入口即化,饱吸酱汁精华却毫不油腻,青椒则保留着脆生生的口感,虎皮下藏着清甜微辣的汁水。咸鲜为骨,微甜回甘,一丝醋意点睛,便让这酱汁的咸香鲜甜深深浸透了每种食材的内里。夹一筷油光颤动的茄子送入口中,方才明白,最高明的美味魔法,无非是让寻常日子在烟火里开出花来。

这地三鲜,正是将东北黑土地上最寻常之材,以油火点化出至鲜之味,无言地诉说着,最踏实的滋味永远源自最朴素的泥土。其实这又何止是厨房里的奥秘?在热忱与用心之下,平淡的生活本身,也能化出如此闪烁的光华,激发那些深埋于平凡之下的丰饶。那光华并非天边彩虹,恰是灶火之上那紫、黄、翠的交响中,最滚烫的欢愉,更是一场实实在在的人间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