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的阳光洒向富源县胜镜街道洗洋塘社区发家村,抬头是澄澈蓝天,低头是漫山金黄的万寿菊在风里翻涌,郁郁葱葱的雪莲果和魔芋点缀山野,构成一幅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近年来,发家村聚焦党建引领,立足资源禀赋,聚焦产业发展生态保护,多渠道促进群众增收。如今,发家村人均纯收入突破2万元大关,达22800元。从一路泥泞到一路生花,实现了从“名不副实”到“名副其实”的精彩蝶变。一条产业兴、农民富、集体强、村庄美的“发家”之路越走越宽。
如今,走进发家村,可以走进古树群落感受大自然的神韵,也可以走进万寿菊花海拍照打卡,抑或是喝一口古井水洗涤心灵。
这一切,关键在于发家村释放的优势叠加效应。
依托土地资源、红色资源、生态资源三重优势,发家村围绕作好“资源经济”这篇大文章,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采访中,胜镜街道洗洋塘社区党总支书记肖本方扒拉起手指说:“全村135户,有2700亩土地;红军长征曾两次经过发家村,在发家村这片热土上播下了红色的种子;有3个古树群落共1000余株古树。”
“发展发家村一定要聚焦产业,让发展后劲足起来;聚焦生态,让农村环境美起来;聚焦人才,让乡村活力兴起来。”在全面研究分析发家村的发展中,富源县委为发家村的发展开出了“发展良方”。“无论是抓基层治理、产业发展,还是乡村振兴,都必须用好‘党建引领’这个总开关。”
“把红色、土地、生态等资源变成百姓口袋里的‘真金白银’,这是街道党工委的必解之题。”富源县胜镜街道党工委负责人介绍,发家村135户458人,其中党员15人。“一个党员影响一户,十个党员影响一个村。”
街道通过精准配齐支部班子、激活党员先锋力量,成立“资源盘活队”和“群众领头雁”。党员带头走遍村寨盘清土地、古树、红色遗址等资源,支部牵头召开村民大会统一思想,把守着好资源过穷日子的焦虑,变成发展特色产业奔好日子的共识。
“支部引领方向,党员鼓足干劲。”发家村居民小组党支部书记牛燕桃说,“用‘立足本村谋发展’和‘跳出本村看发展’的视野,算好产业增效、农民增收两本账,激活乡村振兴发展潜力和动能,跑出乡村振兴发展‘加速度’”。
在发家居民小组连片种植基地,居民张煜正将一朵朵金黄色的万寿菊鲜花摘下,放入箩筐,再汇集装袋,最后用三轮电动车运至富源润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发家村收购点秤重计量。
“7.1吨。”当收购员向他报出重量后,他欲驱车返回。
“为什么不算账收钱呢?”记者拦住问。
“老话说‘慢牛得犁,慢钱得使’,以后慢慢地算账。”张煜底气十足地回答。
张煜的底气,来自于一项创新机制。
万寿菊在发家村的发展已是第三个年头。2022年年底,富源县胜境街道党工委在深入研究发家村发展工作中,将以万寿菊种植及深加工为主的富源润合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招商引资到发家村。
在2023年、2024年种植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为让万寿菊这一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今年3月20日,胜境街道党工委组织农户、集体和企业共同研究创新制订“532”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和探索建立“433”二次利益分配机制,将农户、集体和企业三方利益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532’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即销售收入的50%归农户,30%归村集体,20%归企业。‘433’二次利益分配机制,即从村集体所获得的30%收益中,按照4:3:3的比例进行分配,即40%作为产业滚动发展基金;30%由村集体用于村内助老、助困、助残、助学以及应对村民突发性困难等公益事业;30%作为全体社员分红。”牛燕桃解释:“全村今年发展了200亩万寿菊,将实现居民小组集体经济零的突破。”
“这一机制的优势在于‘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激发了三方共同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胜境街道党工委负责人介绍,各方享受权利的前提是履行义务,“企业负责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产品加工销售,村集体负责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组织动员群众,农户以土地自愿入股并参与管理,形成‘企业兜底、村集体组织、农户参与’的闭环链条。”
“我家今年种了15亩万寿菊,公司提供了种苗和技术服务,成本降低了,压力减小了。”张煜向记者初略算起了收入账,今年万寿菊长势良好,预计每亩能收3500公斤,销售后,可以直接分成50%,此外还可参与二次分配,“每亩纯收入在3000元以上,比较传统种植的包谷、洋芋、荞等农作物,栽种万寿菊目前是我们发展的不二选择。”
在万寿菊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今年年初,街道党工委又将以魔芋种植及深加工为主的富源县佳芋食品有限公司引进发家村,标准化示范种植200亩魔芋。引进雪莲果种植大户李林种植170亩雪莲果,发家村初步形成规模化种植万寿菊、魔芋及雪莲果的“2+1”产业雏形。
当记者驻足在发家村口,“发家驿站”映入眼帘。驿站是发家村的乡村会客厅,更是发家村这个传统农业村走向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见证。
发家村有古树、古井、古驿道和红色文化等“三古一红”独特的资源,探索农文旅融合发展,全面促进乡村振兴,成为发家人民群众发展的最优选项。
如何让这一独特资源优势变成发展优势,经过全面分析和探讨,富源县将发家之路定位在“寻千年古树、享天然氧吧、传红色基因、品发家味道”这一主题上,利用沪滇协作项目资金,于2022年启动“一环、五片区”建设,即一条3公里自行车环形赛道,红色文化区、古树康养区、农耕体验区、生态娱乐区、产业示范区等,着力打造文旅融合的特色村落,发展假日经济、郊游经济。
“1935年4月25日,罗炳辉率红九军团经过发家村。时隔近一年,1936年4月1日,贺龙率红二军团进入富源,当晚就住在发家村。如今,发家村森林覆盖率高达81%,是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如今,每当游客走进发家村,牛燕桃都义务地当起导游,解说着发家之美、发家之变。“在这里,你可以漫步林间小路,聆听鸟语虫鸣;可以徒步穿越古树林,探寻大自然的奥秘;可以登高远眺,领略壮丽的山川景色;可以骑行在乡间小路,体验自由自在的畅快。”
“在发家村,流行着一句话‘你如果没来发家,那你一定在来发家的路上。’”走进发家村“发家味道”小院,主人杨金粉开起了玩笑。
杨金粉曾经和丈夫以种地为生,如今,她将自家的老房子改造成了集餐饮、住宿于一体的农家小院,取名“发家味道”。2023年4月开业以来,生意一天比一天红火,今年暑假,还迎来了广东、福建、重庆等地的20余名外省游客旅居短住,让她家的小院子爆满。“在我们这里吃饭,客人们可在田间地头点菜,想吃什么就摘什么。”
发家村成功实现了“村房”变“客房”、“田园”变“庄园”、“村品”变“商品”、“农民”变“股民”的转变。
如今的发家村,不仅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让人找到心灵归属的精神家园。这个喀斯特地貌中的诗意栖居地,正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红色文化底蕴和现代农业产业相交融,推动着这个小山村走向振兴,走向幸福,走向未来。
发家村的蝶变之路,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持续的生动样本。其成功关键在于以党建凝聚共识,将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通过“资源盘活队”“群众领头雁”等机制激活内生动力。发家村以产业为锚,探索出“532”联农带农利益联结机制和“433”二次分配机制,实现企业、集体、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同时,依托“三古一红”资源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实现“村房”变“客房”、“农民”变“股民”的跨越。发家村的实践表明,乡村振兴需统筹党建、产业与生态,让农民成为发展的主体和受益者,才能真正走出一条既富口袋又富脑袋的“发家”之路。
曲靖融媒记者 李琳娥 通讯员 博达/文 邓成斌/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