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台安县桓洞镇小河子村,微风里满是红树莓的清甜。10日,走进台安县金百瑞红树莓种植合作社的30余亩基地,一串串饱满的红树莓缀在枝头,工人们挎着采摘桶穿梭林间,分拣、装筐的忙碌身影,勾勒出丰收的热闹图景。
“咱这树莓不挑地,房前屋后的闲地、沙土地都能种,不用大面积连片,正适合散户农户!”合作社负责人王宝伟蹲在田埂边,捻起一颗红透的果实介绍。基地去年秋天首次规模化种植,选的是“瑞德斯”和“天狼星”两个新品种,不仅产量高、抗病性强,果质坚硬、含糖量也足,亩产可以达到2000公斤以上。据了解,从8月份开启采摘至今,一个月的时间,基地平均每亩地已经可以收获750公斤的果实。
这颗“省心果”,成了周边村民的“致富果”。考虑到桓洞镇的土壤条件,王宝伟从一开始就打定主意:“自己种不如带着大家一起种。”他主动牵头,不仅自己规模化种植,还鼓励村民利用庭院闲地、小块荒坡种植红树莓,承诺统一回收果实。“不用愁销路,摘了直接送合作社!”如今村里不少人家的院角地头,都种上了红树莓。不仅如此,采摘季到来时,王宝伟都会雇佣周边村镇的村民来自己这儿采摘。“我们每个人一天能摘五六十斤果儿,一天能赚100元,家门口干活儿,适合我们这些不方便外出打工的!”一位采摘工人笑呵呵地介绍。
不过,种好树莓并非一帆风顺。“刚开始不知道品种特性,施肥、修剪都需要一点一点地摸索门道。”王宝伟坦言,他在种植初期就请来农大教授现场指导,反复摸索技术。最终发现,采用单杈种植法虽然费工夫、成本高,但能让果实光照更足、养分更集中,不仅产量提上去了,果形和甜度也更出众。
为保证果实品质,合作社建起了冷库,形成了“采摘—初筛—冷冻—再筛—打包”的全流程链条。“红树莓娇贵,摘下来得赶紧进冷库,两次筛选能把残果、小果都挑出去,出口企业就认这个品质!”王宝伟说,今年树莓收购价在1.7万至2万元每吨,目前已有80吨果实被出口企业订购,收入有了稳稳的保障。
如今的桓洞镇,红树莓已不再是基地里的“独苗”——从合作社30亩田地,到村民庭院、荒坡上的零散植株,这颗适应性强的“小浆果”,正在桓洞镇扎根蔓延。它让“小块种植也能增收”的思路落地生根,也为镇里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新路径。这颗酸甜交织的“致富果”,正奏响桓洞镇乡村振兴的甜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