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两句】不让网络烂梗污染校园 |关育兵 | 掌上曲靖

近日,重庆某中学历史教师刘东格的一堂德育课引发广泛共鸣。她发现班上有学生使用“唐人”这一带有侮辱性的网络烂梗后,及时介入,不仅制止了这种行为,更通过循循善诱的方式,让学生明白了这一称呼背后的伤害性。那位原本因被叫“唐人”而低着头的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下勇敢表达了自己的感受,终于“如释重负地抬起了头”。(9月9日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

这则视频之所以打动无数人,在于它展现了一种真正触及心灵的教育。刘老师没有简单粗暴地批评了事,而是引导学生直面问题,理解“人有三不笑:不笑天灾、不笑人祸、不笑疾病”的古训。当学生们真正明白了“唐人”一词是对唐氏综合征患者的不尊重称呼,是对同学的语言攻击,这种称呼便在班级中自然消失。

刘老师的做法提醒人们,网络烂梗正如脏话一般,不应任由其在校园中传播泛滥。这些看似好玩的流行语,往往包裹着恶意与不尊重,尤其是那些拿疾病、缺陷开玩笑的梗,本质上是一种语言暴力。它们像隐形刀剑,刺痛被攻击者的心灵,却因披着“玩笑”的外衣而被忽视。

学校和教师必须对网络烂梗在校园的传播保持高度警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接触网络流行文化的渠道多样,内容良莠不齐,再加之少数学生的猎奇心理、同伴群体影响,网络烂梗容易泛滥。教育工作者不能置身事外,应当主动了解网络动态,及时识别那些有害的烂梗,像刘老师那样,在关键时刻给予正确引导。

更重要的是,要鼓励学生在受到网络烂梗伤害时,勇于向老师反映。很多时候,学生因害怕被孤立或认为“小事一桩”而选择沉默,这反而让语言暴力得以延续。刘老师班级中的小严之所以能够摆脱困扰,是因为他向老师吐露了心声。校园霸凌何尝不是如此?许多严重事件最初都源于看似微不足道的“玩笑”,若能在萌芽阶段得到重视,往往能避免更严重后果。

“教会学生们如何面对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刘老师的这句话点中了教育的核心。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养人格;不仅是解决问题,更是教会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应对网络烂梗和校园霸凌时,既需要教师疾风骤雨般的果断制止,也需要和风细雨式的耐心引导,宗旨只有一个:让受教育的孩子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而不是因为恐惧惩罚而暂时收敛。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通过一个“唐人”梗,刘老师不仅解决了一个具体问题,更教会了学生如何辨别网络文化的优劣,如何尊重他人,如何面对冲突。这种教育将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际交往方式,培养对待新事物的批判思维。

教育的最高境界,莫过于将每个日常小事转化为人生大课的契机。当我们的孩子学会不以伤害他人为乐,懂得尊重每一个生命的尊严,能够在复杂网络环境中保持清醒,教育才真正实现了育人的使命。不让网络烂梗污染校园,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的用心与智慧,更需要整个社会形成拒绝语言暴力的共识。唯有如此,我们的校园才能成为真正文明、友善的成长乐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