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褪去了炽烈,变得温柔醇厚。年过七旬的阮女士坐在自家老屋门前,看着年轻人们捧着咖啡杯穿梭在砖木结构的老建筑间,手机镜头不时对准墙上的爨体书法彩绘——这幅新旧交融的画面,如今正是曲靖西门街普通的日常。作为曲靖中心城区唯一的历史街区,承载600余年岁月印记的西门街,曾因管网破旧、房屋闲置陷入沉寂,而一场“微更新”的城市“手术”,让这条老街从城市记忆的“沉睡者”,蜕变为年轻人追捧的打卡地标与创新创业热土。
“以前出租车都不愿进这条街,下雨天路面坑坑洼洼全是积水,老房子空着也没人租。”提及西门街的过去,土生土长的阮女士记忆里满是窘迫。
西门街坐落于麒麟区寥廓街道,串联起天池、文昌、康桥三个社区,曾是曲靖老城最鲜活的繁华印记——商贾云集、人声鼎沸,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市井记忆。然而,随着城市发展重心悄然转移,这条老街渐渐失去了往日光彩:地下管网年久失修、淤塞老化,不少房屋墙体斑驳、结构松动,安全隐患日益凸显,渐渐成了“城市痛点”。290户民居中,近半数大门紧锁、闲置荒芜;“四街四巷”的上空,密密麻麻的线缆如乱缠的“蜘蛛网”,硬生生遮住了老屋檐角的飞翘风华。
改变始于一场摒弃“大拆大建”的“微更新”。麒麟区没有选择“推倒重来”的改造模式,而是以“针灸疗法”为理念,在保留砖木老房、青石板路等历史肌理的基础上,启动精细化改造。
“政府牵头改造道路、管网等基础设施,同时鼓励社会资本与居民参与房屋修缮,实现‘修旧如旧’。”天池社区党委书记张恒辅介绍,在基础设施改造方面,对7条街巷的地下管网进行全面升级,将强弱电全部入地,彻底清除空中的“蜘蛛网”;同时拓宽步行空间,修复破损的青石板路,让老街道既保留古韵,又具备现代生活的舒适感。
政府不仅改了“面子”,更搭好了“架子”。寥廓街道和社区统一与居民业主签订托管协议,整合闲置房屋资源后,逐步打造了一批集老街记忆展示、网红带货、美食体验于一体的特色院落综合体。
截至目前,西门街已完成37个院落、290户房屋改造。
“第一次来就被这里的氛围吸引了,慢节奏的创作环境特别适合手艺人。”在西门街的木工手作摊位前,肖先生正专注地打磨着一款萌宠造型的工艺品。去年,他将工作室搬进了改造后的院落,开业不久就收获了大批回头客。
随着硬件设施升级,西门街通过租金减免、政策扶持等举措,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带着创意与梦想涌入,为老街注入“青春基因”。曾经闲置的院落,如今变身咖啡馆、烘焙坊、文创工作室;斑驳的老墙上,艺术墙绘与绿植相映成趣;非遗展演、文创市集等活动常态化举办,让老街从“静态的历史标本”变为“动态的生活空间”。
天池别院的转型是整条街的典型代表。主理人汤凌在改造时保留了老房子的墙体与建筑肌理,融入茶饮、咖啡、阅读等业态,打造出“麒麟文旅新空间”。“未来还计划引入简餐、打造草坪婚礼场地,让老城焕发更多生机。”汤凌说。
新业态的涌入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数据显示,西门街目前已有368家企业及个体户入驻,带动817人实现“家门口”就业;日均吸引游客超1万人次,年均带动消费突破3000万元,社区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
今年8月,“曲靖老街・新青年艺术集市”火热开市,60余个创意摊位沿街排开,咖啡的醇厚香气、美食的馋人香味与满溢的文艺气息交织在一起,酿成了这里独有的惬意氛围。开市10天日均客流量超5万人次。
“这是《爨宝子碑》的复刻版,上面的爨体书法是曲靖独有的文化符号。”在陈列有3000余件老物件的曲靖老城民俗文化展览馆内,讲解员正为游客作介绍。
作为西门街的文化地标,这座由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展览馆,不仅展示着曲靖的民俗记忆,更成为传承爨文化的重要载体——馆内专门设置的爨体书法展区,通过《爨宝子碑》《爨龙颜碑》的复刻品与拓片,让游客真切地感受“南碑瑰宝”的艺术魅力。
西门街的更新改造,始终将文化传承放在核心位置。“我们希望游客走在街头,就能感受到爨文化的氛围。”张恒辅说,目前街区已完成80%以上传统建筑的分类登记,重点保护带有爨文化特征的建筑,并制定传统民居建设规范,确保老街风格的统一性与文化延续性。
文化不仅是展示,更成为激活街区活力的引擎。西门街通过“大招商”机制,吸引融入爨文化元素的商户入驻,形成“老建筑+新消费”“旧院落+新经济”的产业模式。20余家特色商户中,爨文化主题文创店单月客流量超3000人次,店内的爨体书法书签、印章等产品深受年轻人喜爱。
值得一提的是,寥廓街道深入挖掘爨文化中的廉洁元素,将西门街精心打造为“曲靖老城廉洁文化街”,街区内9个“清廉文化”景观小品中有3个设有爨体“廉”字石刻。依托陈家大院打造的“清风剧场”,演出了一系列具有曲靖本土特色和历史文化特点,兼具创新性和教育性的爱国主义文艺作品。
如今,西门街已成功构建起“曲靖老城15分钟廉洁文化圈”,让深厚的历史文化与新时代廉洁建设实现了深度融合、相得益彰。
“老人坐在门口晒太阳,年轻人捧着咖啡聊创作,这样的画面特别温馨。”游客张女士漫步西门街时,忍不住用手机记录下这一幕。
如今的西门街,不仅环境卫生满意度从改造前的60%提升到90%以上,居民回迁率也达到70%,实现了“老人愿留、年轻人愿来”的良性循环。
这场历时两年的城市更新改造,以政府主导的功能布局优化与公共设施改造为切入点,不仅成功撬动居民与社会资本跟进投入,更通过盘活闲置低效资产激活了城市发展新动能,最终交出一份多方共赢的“新答卷”:
——从政府层面看,功能布局的优化与公共设施的升级,既带动了社会资本与居民投资的有效参与,也让原本闲置低效的资产重新焕发生机;
——对创业者而言,更新改造催生了低成本创业空间,为他们搭建起追逐梦想的实践舞台;
——当地居民在居住环境显著改善的同时,通过房屋出租、参与经营等途径拓宽了增收渠道;
——而游客因此多了一处可感受历史文化、体验慢生活的好去处。
2023年以来,天池社区凭借独特的发展模式,先后获得“中国慢生活休闲体验区”“云南省旅游休闲街区”等荣誉。
六百年西门街的焕新,是“微更新”理念的生动实践,更是文化传承与青春活力的深度交融。从沉睡的历史街区到火热的打卡地,从闲置老屋到创业空间,这里不仅实现了环境、经济的双重提升,更书写了政府、居民、创业者、游客多方共赢的答卷。
曲靖融媒记者 吴茶洪 文/图
西门街的唤醒与重生
吴茶洪
走在西门街的青石板上,落日余晖漫过砖木老屋的檐角,我忽然懂了“城市更新”的深意——不是推倒重来的决绝,而是小心翼翼地唤醒。
曾经,这里管网老化、电线如蛛网,不少老屋空锁着,只剩檐角积灰。直到“针灸式”改造启动:工人蹲在巷子里逐块修复青石板,290户居民签下托管协议,闲置房屋迎来“修旧如旧”的新生。
最动人的是唤醒的细节:“天池别院”的院坝里,年轻人的咖啡杯旁,爨体彩绘在阳光下泛着光;木工肖先生的摊位前,萌宠木雕让老手艺有了新看头;民俗展览馆内,3000余件老物件静静陈列,清风剧场的廉洁舞台剧正一场接着一场上演……
如今走在街头,旧屋有了新韵,老巷藏着生机。原来,最好的重生,是唤醒岁月沉淀的温度,让老街在时光里,继续鲜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