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简介 刘珊珊,曲靖市第一小学数学中心组组长,赵昌英省级名师工作室成员,云南省骨干教师、曲靖市名教师;获曲靖市课赛一等奖、曲靖市微课大赛一等奖;参与编写的多篇论著由云南大学出版社和云南出版集团出版;主持两项市级课题和一项省级课题。
又是金秋时节,第41个教师节悄然来临。站在不惑之年的路口回望,我在讲台上已度过了17个春秋。校园里的紫薇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而我日日相伴的,是加减乘除、数字与图形……数学,这门让人觉得有些抽象的学科,教得久了,竟从中品出了人生的百般滋味。
刚走上讲台时,我以为数学教学就是传授公式定理,帮助学生解题应试。随着岁月流转,我逐渐明白,数学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当孩子们伏案思索、眉头紧锁,而后豁然开朗、眼中闪光——那一刻,是思维的火花在跳跃。我教他们演算的方法,他们却用天真而深刻的问题回应我:一加一一定等于二吗?零既然是“没有”,为什么还要用一个数字来表示?这些提问让我意识到,数学与哲学如此相近,都是对世界的发问与探寻。我终于懂得,教育不是灌输,而是以孩子能够理解的方式,为他们打开认识世界的一扇窗。
春去秋来,教室里的孩子换了一届又一届,他们性格各异,却都在数学世界中经历着相似的领悟。有一个孩子告诉我:“刘老师,数学就像一把钥匙。”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每解出一道题,就像打开一扇门,后面还有一个更奇妙的世界。”这句话深深触动了我。我原以为自己只是在教他们解题,此时才明白,我交给他们的,是通往理性与自由思考的钥匙。这些年来,我也从数学中悟出不少人生道理:“概率”让人学会接受世事未必尽如人意;“几何”让人理解万物皆有形态,形态之中自有法则;最妙的莫过于“数轴”——中点的一边是逝去的时光,另一边是未来的可能。数学,不只是纸上的符号,更是人生的映照。
在外人看来,教师的生活或许平淡,日复一日地备课、讲课、批改作业。但在这循环之中,藏着许多不经意的感动:批改作业到眼花时,忽然看见本子上画了一个笑脸,旁边写着“老师我喜欢你”;毕了业的学生发来消息:“老师,我回曲靖了,想来看看您”……这些细微的温暖,恰如数学中的“无穷小”,单看微小,积累起来,却足以支撑一个人走很远的路。
人们常常把教师称为“春蚕”“烛炬”,其实教师也是普通人,有能亦有不能,有知也有不知。唯一不同的,是我们必须始终学习——因为知识在更迭,孩子在成长,教师又怎能停滞?这正如数学中“极限”的概念:无限接近却永不停歇,恰是教师成长的写照。
今年,我迎来了职业生涯中的第18个教师节。站在窗前,看紫薇花瓣轻轻飘落,我情不自禁地回首。这些年,我教会孩子测量、计算、推理,而他们让我明白:教育不是单向灌输,而是彼此照亮;不是机械传递,而是共同成就。下课铃响,有孩子跑来问我:“老师,您会一直教我们数学吗?”我笑着回答:“只要你们需要,老师一直在。”
是的,数学还在,孩子还在,教育就一直在。在这个由数字与图形构筑的世界里,我们都是学生,也都是老师,始终在学习,始终在成长。这或许就是教师节最好的礼物——不是鲜花与掌声,而是终于明白,自己选择的这条路——平凡,却有意义;漫长,却充满期待。花开花落,未来的日子里,我仍愿陪伴孩子们探索数学的奥秘,以耐心和热爱,陪他们走向更广阔的世界。因为我知道,这三尺讲台,不仅是工作岗位,更是我安放初心、实现价值的所在。而孩子们的笑脸,永远是这世上最纯净、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