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山教育:以民生温度铸就育人力量 用实干加速度托举学子未来 | 鞍山新闻网


2025年暑假期间,立山区22所中小学的校园里却异常忙碌,总投资5500万元的基础设施改造和教育装备提档升级工程如火如荼开展。截至目前,8所学校操场改造已接近尾声。采购智慧黑板400块,班级智慧黑板覆盖率达100%。粉刷教学楼7栋,建设音美教室20个,建设标准完全满足教育教学需求,新采购学生电脑1131台,学生电脑全部实现升级换代,所有教室全部接入直饮水……这是立山区将教育发展纳入民生实事、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缩影。从智慧教室普及到教育装备提档升级,从教师队伍专业提升到教育活动特色发展……立山教育以“钉钉子”精神破解教育发展难题,推动教育事业在公平与质量的双轨道上驶入“快车道”,跑出“加速度”。

强化政府保障

筑牢教育发展“压舱石”

为全力提质提速强基固本

教育发展,资金与政策是“硬支撑”。立山区始终将教育摆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学校调研,以“真金白银”投入与“精准有力”政策支持,破解了学校基础设施陈旧,教育装备落后等诸多问题。



立山区累计投入资金5500万元,重点推进办学条件“旧貌换新”。完成鞍山市第51中学分校加固装修和中华小学等7所学校操场改造工作;装备黑板400块,班级智慧黑板装备率达100%;采购学生电脑1131台,学生电脑全部实现更新换代;粉饰教学楼7栋,装备音美教室20间,彻底告别“设施陈旧、功能单一”的办学困境。看着一样样的改变,立山区教育局局长吴海军说:“区委、区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全部精准用于学校设施改造、装备提档,真正把教育惠民举措落在实处,让孩子们在更优环境中去学习“。


更值得期待的是,立山区计划投资2.4亿元建设九年一贯制学校,项目选址滨河南路以南、樱山路以西,将新建中学教学楼、小学教学楼、体育馆等配套设施,预计2027年建成。学校建成后可新增学位2400余个,有效缓解周边区域学位紧张问题,进一步平衡全区教育资源分布。


立山区每年投入30万元实现校园直饮水全覆盖,2万多名师生喝上安全、健康的放心水;每年投入230万元,全面提升午间课后服务质量,确保校园餐安全;优化集团化办学成果,成立东方学校水源校区,解决了学校大校额问题;创新在全市率先成立区属公益性国企——立服公司,统一运营管理,实现了学生用餐品质提升和“0”负面舆情的双赢,破解了长期困扰的“校园餐”管理难题,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高度认可。“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上优质学校,我们家长特别放心!特别是直饮水的接入,让我们家长更放心,同时也解决了孩子每天带水的麻烦。” 提及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学生家长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聚焦师资建设

打造教育提质“主力军”

为全面提质提速注入动能

立山区深知教学质量始终是社会关注的焦点。教育的质量,取决于教师的质量。通过 “纳新提活力、流动促均衡、培训强能力”三维发力,有效缓解了教师结构性缺编、年龄老化等诸多制约教育质量提升问题,实现中考升学质量稳居全市前列。



立山区围绕师资队伍年轻化、专业化建设,持续加大新教师招录力度。2024 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中小学教师40名,涵盖语文、数学、英语、音体美等多个学科,有效缓解了教师结构性缺编和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


立山区以集团化办学为核心,近三年,集团内教师交流累计达400多人次,交流人员占符合交流条件人员比例远超省定标准20%的要求,其中名校向相对薄弱学校派出骨干教师90名,实现优质师资“下沉”;创新“双向交流”模式,相关薄弱学校教师赴名校跟岗学习占比达 30%,形成“互学互促”氛围。


为助力教师“强本领、提素质”,立山区构建“校地合作——外出学习——专家引领——校本研修”四维培训体系。立山区组织开展专家讲座上百场,培训教师15000余人次。2025年3月与鞍山师范学院签订框架合作协议,高校专家定期入校开展音体美教学指导,培训教师20余场,覆盖200余人次。通过“集中+入校”培训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区教师进行心理培训和应急救助培训,其中57名教师获得心理二级证书,心理教师持证上岗率达100%,1000余名教师获心肺复苏证书。

深耕特色建设

搭建活动育人“新平台”

为全域提质提速蓄势赋能

优质均衡不仅是办学条件改善,更是教育高质量发展、学生全面成长、社会满意和百姓任何的体现。区教育局打破学科壁垒,在学校校本课程、校园文化、活动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一校一品”特色化建设新思路,推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深度融合,打造了一批具有学校特色、时代特征的教育品牌。



北星学校全力打造“非遗剪纸”文化特色,让学生在校园内随时感受到“动在指尖交汇处,美在镂彩剪韵间”的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孟泰小学打造“孟泰精神铸魂、彩虹课程育人”文化特色,让”立德树人、精神传承、多元发展“的文化理念融入日常。立山区各校深挖学校底蕴和地域特色,精研校本课程体系,开发“乡土农耕”“人工智能”“心理健康”等校本课程群,形成“一校多品”的课程特色,满足学生多元发展需求。中华小学开发乐陶艺、软陶、编织等特色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为学生提供非遗文化浸润平台。


为打破传统课间“原地活动”的局限,立山区推动各校将体育锻炼与传统文化融合,在大课间活动中融入武术操、花式跳绳、篮球等元素,打造“活力十足、特色鲜明”的阳光课间,让课间活动充满动感活力。红拖小学,将鼓舞融入大课间,让学生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得到了锻炼。通山小学创编篮球操,通过集体的体育项目展示让学生阳光自信充满活力。立山区各校阳光课间参与率达100%,真正实现“课间动起来,健康伴成长”。


立山区以“呵护心灵、赋能成长”为目标,构建覆盖全学段的特色心理健康教育体系,让阳光心态伴随学生成长。今年内,组织专家入校开展心理讲座100余次,师生参与率达100%。朝阳小学建成集“接待室、心语小屋、放松室、宣泄室、沙盘室、团体活动室”于一体的心灵驿站。东方学校开发积极心理学在教学中的应用课题,通过课堂浸润的形式,让学生潜移默化的提升自己的抗压能力。



回首过去,从硬件升级到师资优化,从特色育人到公平普惠,立山教育正以“多点突破”之势驶入发展“快车道”,以“全面提质”之效跑出育人“加速度”。展望未来,立山区将以优质均衡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教育改革,不断补短板、强优势,让公平又有质量的教育惠及更多家庭,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筑牢教育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