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广告的时候,时间好像总是过得很慢。”有一种心理现象叫“时间错觉”,即人们在做不喜欢的事情时,总是觉得时间过得很慢。不过,在看互联网广告时,时间过得慢可能并不是错觉。
据红星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发现,互联网上出现了一种新型“鬼秤”。某些视频平台在播放广告时,广告页面的倒计时与真实世界的时间流速不一致,广告的实际播放时间多于其标明的倒计时。红星资本局调查发现,多个视频平台标识为80秒、120秒的广告,实际播放时间皆多于标明时长。互联网广告正在悄悄“偷走”用户时间。
用互联网“鬼秤”来形容视频广告“偷走”用户时间,可谓精妙至极。当然,究竟是不是偷,不能凭感觉,还需要实证。对此,红星资本局做了相对严谨的测试。比如优酷视频,跳出的广告画面右上角标识为“119秒|会员可关闭此广告”。红星资本局进行了录屏,全程网络流畅,广告画面无卡顿,但右上角的数字标识与现实中的时间秒数流逝逐渐不一致。最终,该广告共播放123秒。同时,红星资本局把上述广告录屏放入视频编辑器再次确认,广告时长共计123秒。也就是说,在这一段广告中,优酷视频“偷”了用户4秒钟时间。
同样的测试方法,在芒果TV,标明80秒的广告,实际用时83秒,“偷”了3秒。而在爱奇艺,120秒的广告,录屏和编辑后的时间分别是122秒和123秒,“偷”了2至3秒。
由此看来,用障眼法来“偷”用户的时间,似乎已经成为视频平台的行业潜规则。千万不要小看这几秒钟,商业广告是视频平台重要收入来源,像爱奇艺、芒果TV、优酷这样的头部平台,每秒的广告报价都非常可观,多出来的这几秒就是一笔很大的收入,而代价是观众不得不承受更长时间看广告的痛苦。
没有人愿意看广告,用户忍受广告,是一种妥协和权利让渡,以此来换取想看的内容。所以本质上,这是平台与用户之间默认的一份契约,双方都应该有相应的契约精神。随意增加广告时长,浪费用户时间,无异于薅用户的羊毛,不仅侵害用户的权益,也违背了基本的商业伦理。
在接到相关媒体的咨询后,8月29日,芒果TV先是回应称,“从视频看广告倒计时是没有问题的,是一秒一秒跟着倒计时走的,倒计时结束,广告结束”。随后又表示,“经核实,是因广告视频起播需要时间完成加载和缓冲,广告播放需要按顺序起播多个视频,累计多次起播耗时,从而导致广告完成播放所耗自然时长略大于标注时长。平台所计广告时长与广告素材时长对齐,时长严格透明”。
这两次回应都难以令人信服。现在是5G时代,网络技术十分发达,视频加载和缓冲还需要数秒时间?而即便是技术原因所致,都无法改变用户花更多时间看广告的事实,这个责任在平台方,而非消费者。
有没有一种被资本做局的感觉?我们知道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骗局,我们也知道平台想方设计让我们多看广告,但万万没想到,它们会对时间下手,这个角度之刁钻,手法之隐蔽,确实防不胜防,吃相太难看了。
有律师表示,虚标广告倒计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构成虚假广告和虚假宣传。互联网“鬼秤”的现象不可小视,这关系到互联网企业的诚信,也关乎互联网的生态环境,希望有关部门介入调查。
如果时间都不可以相信,那我们还能相信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