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能人|韩福秀:以针线为媒 让千年新娘装绽放时代光华 | 掌上曲靖

曲靖融媒讯(记者张袁子奇 实习生杨怡)在云岭大地的葱茏山水间,省级彝族服饰代表性传承人韩福秀,以银针为笔、彩线为墨,让古老的彝族新娘装在新时代焕发光彩,成为非遗传承路上当之无愧的巾帼先锋。


韩福秀(右)教自己女儿刺绣


缘起:家族记忆里的刺绣传承


韩福秀与彝族刺绣的缘分,始于浸润着文化气息的家庭。1970年出生的她,童年记忆里满是母亲飞针走线的身影;成家后,婆婆指尖流淌的精美纹样,又成了她学习的新源泉。从新娘装、新郎装的完整制作,到平绣、挑花等核心技法,她在两代人的言传身教中掌握全套技艺,更将传承的责任深植于心:“一针一线都是祖先的智慧,不能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香火。”


破局:织就“老带新”的乡村传承网


面对非遗“人亡技失”的困境,韩福秀以新时代女性的魄力主动破局。她先从家族做起,要求在高校工作的大女儿、读研的小女儿假期返乡学刺绣,强调“学历再高也不能忘本”;随后联动村寨,组织本村女青年成立刺绣学习小组,借春节、祭山节等节庆开展纺线、织布、刺绣培训。如今,罗平县中和村越来越多年轻女性拿起绣针,经她指导的学员超百人,“老带新、亲带邻”的传承格局已然形成。


韩福秀(最右站立)组织村内女青年开展学习纺线、织布活动


焕新:让传统纹样走进现代生活


韩福秀深知,非遗传承不是简单复制,创新才能延续生命力。为突破技艺瓶颈,她主动走出大山:2015年走进云南艺术学院非遗研修班,学习色彩搭配与现代设计;2023年参与罗平县文化传承专题培训,将理论融入实践。她的作品既保留彝族“红为尊、黑为贵”的传统配色,又融入几何抽象纹样,推出“新娘装改良版”“彝族元素文创包”等,让传统技艺从节庆舞台走进日常。“年轻人喜欢什么,我们就绣什么,但根不能变”,这份坚守与创新,让濒危的彝族服饰技艺重获生机。


四十余载的坚守,让韩福秀收获诸多荣光:2013年成为曲靖市彝族服饰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9年晋升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她带动下,村寨刺绣成了乡村文化振兴的亮点,彝族服饰文化也借展演、培训走向全国。这位用银针书写传承的巾帼先锋,不仅守护着彝族服饰的千年文脉,更为非遗传承与乡村振兴注入了温暖而坚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