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泽县有一位让濒危斑铜技艺“活”起来的青年匠人——张伟。作为会泽张氏斑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技术总监兼总经理,他放弃国企工作投身非遗传承,用技术创新将斑铜成品率从 30% 提升至 75%,以诚信经营打造文化品牌,推动斑铜入选国家级非遗,带动产业链年产值超 2000 万元。近日,他获评 2025 年度 “新时代青年先锋奖”,此前还曾荣获 “云南省百名拔尖农村乡土人才”“云岭技能大师”“珠源工匠” 等多项荣誉。
2013 年,25 岁的张伟在父亲离世后,面对斑铜技艺传承断层、成品率低的困境,毅然辞去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的稳定工作,回到家乡扛起斑铜传承的重担。凭借应用化学专业背景,他将现代科技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向技术难题发起攻关。
针对斑铜易氧化变色、显斑工艺不稳定的核心问题,张伟反复试验,最终将斑铜保存周期从数月延长至数十年;他还与昆明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合作,借助原子吸收仪、光谱仪等专业设备分析显斑药水成分,让以往 “凭经验” 的工艺参数实现量化标准,大幅提升工艺稳定性。不仅如此,他大胆引入硅溶胶熔模铸造、铜表面高温着色等现代技术,彻底改变传统手作效率低、成品率低的现状 —— 斑铜成品率从不足 30% 跃升至 75%,为这门濒危非遗技艺注入了科技生命力。
“做斑铜,先做人;卖产品,讲诚信。” 这是张伟坚守的经营理念。他将 “真材实料、品质如一” 定为企业铁律,建立生斑与熟斑双线产品体系,所有产品明码标价、工艺透明,凭借过硬品质和诚信口碑赢得市场认可。
为让斑铜贴近现代生活,张伟带领团队开发出嘉靖通宝挂件、斑铜茶刀、家居摆件等 50 余种文创产品,打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线上销售额占比达 40%,企业年销售额突破 300 万元。2013 年创立会泽张氏斑铜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后,企业年均产值超 200 万元,还带动了当地铜矿开发、文创设计、文化体验等上下游产业链发展。2025 年,他筹建的斑铜创意产业园正式启动,整合生产、展示、研学功能,推动斑铜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在他的推动下,会泽斑铜技艺成功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会泽也成为 “云南金属工艺文化示范基地”。他设计的 “斑铜漂炉” 作品,更以 56 万元成交创下县域斑铜单品纪录,品牌溢价提升 150%。如今,以张伟企业为核心的斑铜相关产业年产值已突破 2000 万元,实现了从 “抢救性保护” 到 “产业化发展” 的跨越,填补了斑铜行业工艺标准空白,带动手工作坊向产业集群转型。
“一个人守不住技艺,一群人才能让它传下去。” 张伟深知传承的重要性。早在 2012 年,他就创办 “张氏斑铜制作技艺传习馆”,累计培养学徒 20 余名,为斑铜技艺储备新生力量;他还与云铜集团等企业合作,联合培养高层次技术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精准对接。
为让斑铜文化走出会泽,张伟积极借助各类平台推广:通过央视《探索・发现》栏目讲述斑铜故事,亮相深圳文博会、北京非遗展展示技艺魅力,让会泽 “天南铜都” 的国际知名度提升 200%;他还在会泽古城江西会馆设立斑铜文化展示窗口,打造 “非遗 + 旅游” 融合示范点,年接待游客超 10 万人次,既助力会泽古城申报历史文化名城,又带动区域文化经济协同发展。
从挽救濒危技艺到制定行业标准,从创新工艺到带动产业,张伟以诚信为基、以创新为翼,让会泽斑铜从深山小城的传统手艺,变成了涌动时代脉搏的文化IP,更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书写了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青春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