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检阅!辽科大学子马瑞丹参加九三阅兵 | 鞍山新闻网

图片9月3日上午,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辽宁科技大学化学工程学院应用化学专业学生马瑞丹作为民兵方队的一员,参加阅兵式。她身着戎装、英姿飒爽,以铿锵步伐和昂扬姿态,正步走过天安门广场,光荣地接受祖国和人民的最高检阅。

图片

2017年,马瑞丹入学辽科大,2018年踏上了从军路。2018年—2023年,马瑞丹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某部。服役期间,她政治坚定、本领过硬、表现突出,荣获优秀义务兵和嘉奖一次、个人三等功一次、“四有”优秀士兵和嘉奖一次。这次参加九三阅兵,是她第二次“亮相”天安门广场

6年前,马瑞丹凭借出色的军事素养和过硬的考核成绩,被选为代表完成了“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大会”阅兵任务,获得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全体人员通令嘉奖和女兵方队非战争重大军事任务个人嘉奖。“那时候我刚入伍不久,能在举国欢庆之日徒步走过天安门,向世界展示中国军人的形象,那种激动的心情和无上的荣光,此生难忘。所以当这次接到可以参加阅兵式的集训通知时,我毫不犹豫立即出发。”

图片图片

“坚持”,是马瑞丹的性格底色。她常说:“不是因为成功才坚持,而是因为坚持才会成功。”阅兵训练的强度超出常人想象。为保证每一个步伐的完美,确保每一个动作的精准,她严于律己,认真打磨每一个动作细节。训练场上烈日当空,长时间的高强度训练让汗水在脸庞、脖颈、后背肆意流淌,甚至顺着帽檐滴滴答答地落下,但她目光坚定、身姿挺拔,仿佛有使不完的劲儿。即便双脚磨出水泡、脚腕肿胀、肩膀僵硬如铁,哪怕大腿三次拉伤、双眼因汗水浸泡患上结膜炎,她也从未松懈,没有缺席一天训练。

这位坚韧的女孩也曾经历迷茫。6年未进行高强度的正步训练,要踢出完美的128步,对她来说是不小的挑战。起初步幅不准、动作不规范、踢腿高度有误差,曾让她在许多个夜晚辗转反侧。为了不掉队,她主动向队友和教练员请教,将步幅和踢腿高度精确到毫米,反复锤炼每个细节。在她心中,军人绝不能服输。日复一日的坚持,让马瑞丹两次被方队评为训练标兵,那些磨破的皮肤、结痂的伤口,都是她成长的勋章。她以坚韧不拔的精神和顽强不屈的意志,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女民兵的巾帼风采和飒爽英姿。

图片图片

96米的道路,1分06秒的正步通过,背后是无数个日夜的重复与坚持。“阅兵场上高强度的训练很辛苦,但正是这一遍又一遍的严苛训练,才能塑造出受阅方队的铿锵姿态,才能不负祖国和人民的期待。”马瑞丹说。她让我们看到,当代大学生不仅有书生意气,更有铁骨铮铮,那是面对困难时的咬牙坚持,是追逐理想时的全力以赴,更是新时代青年对家国最生动的告白。

阅兵式结束后,马瑞丹即将重返校园,继续学业。面对这份荣誉,她心中也饱含对母校的感谢。“这份荣光不仅属于我个人,更离不开母校长期以来在爱国主义教育和国防教育上的重视与培养。”在马瑞丹身上,能清晰地看见辽科大“博学明德 经世致用”校训的传承和一辈辈辽科大人身上流淌的“钢铁基因”。这也始终提醒着她,无论何时何地、何种身份,都要以踏实作风践行使命,以坚定信念守护家国,将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

圆满完成既定任务,马瑞丹获得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全体人员通令嘉奖,并被徒步方队指挥部评为训练标兵。她表示,获得荣誉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回到学校后,也将继续从自身做起,带动更多的辽科大青年学子关注国防、投身国防,让爱国与担当成为青年人最鲜明的底色。相信,她将继续以实际行动践行自己的初心和使命,把个人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之中,为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贡献青春力量。

图片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