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烟铸魂照岫岩 英雄铁血铸壮歌 | 鞍山新闻网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站在岁月的坐标上回望,那段山河破碎、浴血抗争的历史依然振聋发聩。作为长期扎根岫岩的新闻人,不久前,我刚完成了位于岫岩偏岭镇抗日遗址——官帽山战役的新闻报道,笔触触碰那段烽火岁月时,不禁想起了自家人的抗战故事。作为抗日英雄赵庆吉同宗后人,我的太爷赵庆璞是赵庆吉的兄长,而我对赵庆吉与关世英英雄事迹的了解,很大一部分源自祖父赵作民和其他家族长辈们的口述。每当祖父用略带沙哑的嗓音,讲述起赵庆吉的战斗过往,那些硝烟弥漫的画面便清晰浮现,也让我更迫切地想执笔,将这份镌刻在辽南大地上的家国情怀重新讲给世人听。

赵庆吉生于1901年,是辽宁省凤城县尖山窑前窑沟(现属岫岩区域)的满族子弟。他自幼便显露出与众不同的胆识,为人豪爽仗义,在乡邻间颇有威望。“九一八”事变爆发,日军铁蹄踏破东北山河,家园沦陷、同胞受难的惨状,让性情刚烈的赵庆吉悲愤交加。他深知,覆巢之下无完卵,唯有拿起武器反抗,才能为乡亲们杀出一条生路。于是,他毅然舍弃安稳的生活,振臂一呼,召集起周边志同道合的热血男儿,带着满腔赤诚投身抗日洪流,加入了东北民众自卫军邓铁梅部,凭借过人的军事才能,很快便被任命为十七团团长,后来又任十二团团长,成为邓铁梅麾下不可或缺的得力干将。

那时的赵庆吉,身材瘦高,皮肤因常年奔波作战晒得黝黑,双眼却总是炯炯有神,透着一股令敌人胆寒的锐气,乡亲们亲切又敬畏地称他“赵黑子”。这个称呼里,藏着对他作战勇猛的敬佩,更含着对他守护一方的信赖。在邓铁梅的部署下,赵庆吉率领十二团在凤城、岫岩交界地带开展游击作战,他们如同插入敌人心脏的尖刀,神出鬼没,让日军防不胜防。

1932年深秋,日军为打通军需补给线,频繁用大车运送粮食、弹药至岫岩据点。赵庆吉得知消息后,当即决定在二道洋河设伏。他带着战士们提前两天隐蔽在河道两侧的山林里,深秋的山林寒风刺骨,战士们却趴在冰冷的枯草中一动不动,双眼紧盯着河道方向。当长长的敌军运粮队慢悠悠进入伏击圈,赵庆吉一声令下,枪声、手榴弹爆炸声瞬间响彻河谷。日军毫无防备,被打得晕头转向,四散奔逃。此战,赵庆吉部不仅缴获了全部粮食和弹药,还俘虏了十余名日军,极大地提振了周边百姓的抗日信心。

类似的战斗,在赵庆吉的抗日生涯中不胜枚举。他曾率部在小寺庙截击敌军运送给养大车,打得敌人丢盔弃甲;也曾进驻黄土坎,冒着敌军空袭的危险,日夜守护,成功掩护军火转运;攻打大孤山时,他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攀爬城墙,与敌人展开殊死肉搏;袭击岫岩城时,他巧妙利用夜色作掩护,派小分队潜入城中扰乱敌军部署,主力部队则在外围发起猛攻,让日军在睡梦中便丢了阵地。每一场战斗,赵庆吉都冲锋在前,他的身影,就是战士们最坚实的精神支柱。

而在赵庆吉的身边,始终站着一位同样令人敬佩的巾帼英雄——他的夫人关世英。关世英出身岫岩当地有名的关家大院,本是家境优渥的大家闺秀,却在国难当头之际,毅然舍弃锦衣玉食,选择投身抗日事业。初识赵庆吉时,她被其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深深打动,两人志同道合,很快便结为抗日伴侣。婚后,关世英没有选择躲在后方,而是主动请缨跟随部队作战。她深知,战场之上不分男女,多一份力量,就多一分胜利的希望。

为了能在战场上发挥作用,关世英勤学苦练,骑马、射击样样不甘落后。她常常天不亮就起床练习骑马,哪怕摔得满身是伤,也从未叫苦;练习射击时,她手腕被枪的后坐力震得红肿,却依然坚持瞄准、扣扳机,日复一日,最终练就了双手使用匣子枪百发百中的绝技。在战场上,关世英丝毫不逊于男兵,她既能与赵庆吉并肩冲锋,用精准的枪法压制敌人火力,也能在部队转移时,细心照料受伤的战士,安抚慌乱的百姓。有一次,部队在转移途中遭遇日军突袭,混乱中,一名小战士被敌人的子弹擦伤了腿,无法行走。关世英见状,立刻翻身下马,搀扶着小战士躲进山洞,自己则端起匣子枪守在洞口,凭借灵活的走位和精准的射击,硬是将追来的几名日军击退,为部队转移争取了宝贵时间。战士们都称赞她:“关大姐不仅枪法准,胆子更是比铁还硬!”

1934年,日军对辽南抗日根据地展开疯狂“大讨伐”,他们推行惨无人道的“三光”政策,制造了大片无人区,企图切断义勇军与群众的联系,将抗日力量困死在山林中。面对敌人的嚣张气焰,赵庆吉毫不畏惧,他深知,越是艰难时刻,越不能退缩。他将部队化整为零,率领小股部队在凤城、岫岩的崇山峻岭中与敌人周旋,时而突袭日军哨所,时而破坏敌军交通线,让敌人疲于奔命,始终无法摸清他们的行踪。

1月下旬,赵庆吉得到情报,一股日军将途经罗圈沟前往岫岩城。他立刻带领战士们在罗圈沟的狭窄山谷中设伏。当日军进入山谷后,赵庆吉一声令下,滚石、手榴弹如雨点般砸向敌军,战士们随后冲出,与敌人展开激烈厮杀。此战,共击毙日军二十余人,缴获步枪十余支。2月,他又会同其他抗日部队,接连进攻日军控制的沙里寨、龙王庙等据点,每一次进攻都精心策划,每一场战斗都打得酣畅淋漓。三四月间,他更是率部频繁袭击日军的巡逻队和补给点,甚至曾趁着夜色,率领精锐战士潜入凤凰城,炸毁了日军的军火库,让凤凰城的日军陷入一片混乱。8月,日军为报复,调集重兵对赵庆吉部展开围剿,在前荒沟一带,双方展开了一场殊死搏斗。赵庆吉沉着指挥,带领战士们利用地形优势与敌人周旋,最终成功击退敌军,还击毙了日军少尉排长,狠狠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

然而,战争的残酷远超想象,危险始终如影随形。1937年10月,赵庆吉率领部队在岫岩境内与日军展开激战。战斗中,日军凭借精良的武器装备发起猛攻,赵庆吉身先士卒,在前线指挥作战时,不幸被敌人的子弹击中,身负重伤。关世英见丈夫倒下,不顾自身安危,立刻冲上前去想要将他转移到安全地带。就在此时,日军的机枪扫射过来,关世英的双腿被无情击中,鲜血瞬间染红了她的裤子。看着围上来的日军,关世英深知自己已无法突围,为了不落入敌人手中受辱,这位年仅22岁的巾帼英雄,毅然举起手中的匣子枪,对准了自己,用生命诠释了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

关世英牺牲后,受伤的赵庆吉被日军俘获。敌人深知赵庆吉在抗日队伍中的威望,妄图用严刑拷打逼迫他投降,说出其他抗日部队的下落。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赵庆吉始终坚贞不屈,他痛斥日军的侵略行径,用最坚定的语气宣告:“我赵庆吉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想让我投降,绝无可能!”敌人见软的不行,便使出了最残忍的手段。他们将赵庆吉全身缠上白布,浇上汽油,把他吊在铁杆上,然后点燃了火焰。熊熊烈火中,赵庆吉的身体被灼烧得滋滋作响,但他始终没有发出一声求饶,反而用尽最后一丝力气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心中牵挂的,依然是国家的存亡、民族的未来。这一年,赵庆吉年仅38岁,他用自己的生命,在辽南大地上谱写了一曲悲壮的抗日壮歌。

如今,岁月流转,硝烟早已散尽,但英雄的事迹从未被遗忘。赵庆吉烈士的墓地,就坐落在岫岩大营子镇境内。每到清明时节,总有当地百姓、学校师生、退役军人自发来到这里,为烈士献上鲜花,擦拭墓碑,聆听他与关世英的英雄故事。墓碑上的字迹虽历经风雨洗礼,却依然清晰,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那段烽火岁月里的铁血丹心。

作为一名长期负责岫岩地区新闻报道的记者,这些年来,我无数次重走赵庆吉当年战斗过的地方。从二道洋河到罗圈沟,从黄土坎到前荒沟,每一片土地都承载着英雄的记忆。曾经的荒山野岭,如今已郁郁葱葱,果树成林,每到丰收季节,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挂满枝头,一派丰收景象;曾经因战火而残破的村庄,如今已旧貌换新颜,宽敞的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口,漂亮的农家小院错落有致,村民们或在庭院里晾晒粮食,或在文化广场上跳着广场舞,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曾经被日军肆意破坏的河道,如今碧波荡漾,岸边绿树成荫,成为村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岫岩始终珍视红色记忆,依托丰富的红色资源,在石庙子镇及岫岩各地相关抗日英雄事迹陈列馆中,专门展示了记录赵庆吉与关世英战斗经历的文献资料。泛黄的纸张上,字里行间都印刻着英雄的足迹,吸引着大批游客前来参观学习,在文字中重温那段不屈的抗争史,接受深刻的红色教育。而在岫岩的各个乡村,产业发展如火如荼,特色种植、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蓬勃兴起,村民们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红火。这一幅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正是赵庆吉、关世英等无数抗日英雄当年浴血奋战、抛头颅洒热血想要实现的目标——百姓安居乐业,国家繁荣富强。

仰望赵庆吉烈士的故事,使我心中感慨万千。英雄虽已远去,但他们的精神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血脉,成为激励我们前行的不竭动力。作为新时代的新闻人,也是英雄的同宗后人,我将继续用笔记录下岫岩的发展变化,讲好英雄的故事,传承好红色基因,让更多人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无数英雄用生命换来的。我们定当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在新时代的征程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以告慰英雄的在天之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