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日,记者获悉,日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党建引领乡村治理”调研队跨越三千里山川河流来到鞍山市千山区,以三下乡实践为契机,深入田间地头探索基层治理的创新路径,解码乡村善治的“红色密码”。
刚到獐子窝村,队员们就见到村委副书记王春亮拿着民情记录本快步走向田间,蓝色衬衫后背已被汗水浸透。“小王书记,张大爷家的宅基地边界纠纷怎么样了?”村民的询问道出了他的日常工作。作为“1+5+11+X”网格化管理体系中的二级网格员,奔走协调是他的工作常态。调研期间,队员们全程跟随参与治理工作:在葡萄架下倾听村民对灌溉设施的诉求,在晒谷场边记录老人对养老服务的期待,在村民会上协助协调光伏电站用地纠纷。据介绍,该村以11个党员中心户覆盖全村165户,构建起“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网格化治理网络。今年上半年,该村共化解矛盾纠纷27起,办结率达100%。队员们深刻感受到,网格员笔记本上记录的不仅是村民诉求,更是群众对党组织的信任。这种将组织力量延伸到治理末梢的创新模式,让党建引领从抽象口号变为具体实践。
在上石桥村,调研队重点考察了“景村一体”发展中的治理创新。该村依托千山旅游风景区发展旅游业,带动村民增收和集体经济发展,但外来人员与村民的生活习惯冲突、买卖纠纷等问题也随之而来。针对这些挑战,村党支部将村庄划分为四个片区,由21名一二三级网格员负责日常巡查走访,把矛盾化解在村内,实现连续多年“无上访”记录。更值得关注的是,上石桥村创新建立“村干部+村民+民警”三方联调模式,由村调解室联合党员干部、驻村民警组成人民调解小组,驻村民警定时巡查,及时发现并处置矛盾纠纷,有效维护了乡村治安。这种多元协同的治理机制,为旅游型乡村破解治理难题提供了实践样本。
调研中,队员们尝试模拟矛盾调解场景,深刻体会到看似简单的“说和”工作,实则需要对村规民约、法律法规、人情事理全面掌握,而这背后是党组织多年积累的公信力在发挥作用。无论是獐子窝村的“红色网格”,还是上石桥村的联调机制,都印证了“党徽在哪里闪耀,民心就在哪里凝聚”的治理逻辑。“乡村矛盾看似是‘柴米油盐’的琐事,实则是检验治理能力的‘试金石’。”调研队成员表示,此次实践让他们在田间地头找到了“乡村治理更需要技术还是情怀”的答案——调解书上的红手印、网格员晒黑的臂膀、村部会议记录本上的党课笔记,共同构成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教材。同学们纷纷表示,将把在千山区汲取的经验转化为实际行动,让青春在服务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