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水果市场,一种裹着薄如蝉翼“外衣”的黄色浆果悄然登场。12日,记者走访市场了解到,被称为姑娘果的时令水果刚一上市,便以15元两斤的价格引发热议,不少市民调侃“有点小贵”,但摊位前试吃、选购的人潮却丝毫未减,“尝鲜”成为当下购买的关键词。
上午,在立山一家菜市场里,摊主李先生的水果车前围了不少人。堆成小山的姑娘果像一个个迷你灯笼,剥开后露出饱满的黄色果实,引得路人频频驻足。“15块钱两斤,刚上市的新货!”李先生的回答刚落,就有市民小声嘀咕:“合着7块多一斤,不便宜。”尽管嘴上念叨着“小贵”,不少人还是拿起袋子开始挑选。“每年就这时候有,贵是贵点,但总想吃个新鲜。”市民周女士说,前几天刷到大家都说它酸甜多汁,今天路过就来买点。
记者走访发现,不同渠道的姑娘果价格相差不少:农贸市场普遍7、8元/斤,连锁超市标注“精品姑娘果”,价格稍高,在12、13元/斤。对比之下,同期上市的荔枝约7元/斤,西瓜2元/斤,姑娘果的价格确实显得突出。但果商并不担心销量,“刚上市都这样,等大批货下来了价格自然降,现在买的都是图新鲜的。”一位果商说。
这种曾经“小众”的水果,如今能吸引市民为高价买单,离不开口口相传和社交平台的“种草”。在短视频平台上,“姑娘果开箱”“时令水果测评”等相关话题播放量超百万,有博主专门科普“姑娘果和灯笼果的区别”,还有人分享“姑娘果的N种吃法”。市民王先生坦言,自己就是刷到视频才知道这水果,“看别人吃得香,就想跟风试试,贵点也无所谓,就当体验新事物了。”
“现在的价格,其实是‘上市初期成本’决定的。”从事水果批发的赵经理算了一笔账:姑娘果主产地在东北、内蒙古等地,目前刚进入初产期,产量少,加上需要冷链运输,物流成本比普通水果高30%;此外,姑娘果外皮脆弱,损耗率近20%,这些成本最终都会反映在零售价上。
“再过半个月,本地大棚种植的姑娘果就能批量上市了,到时候价格肯定降,预计能到10元三斤。”赵经理说,现在购买的多是“尝鲜党”,他们对价格敏感度低,更在意“第一口时令味”,这也成了水果市场的新趋势——越来越多消费者愿意为稀缺性、新鲜感支付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