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胜之年,全市科技战线擂鼓奋进、捷报频传。上半年,市科技局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核心目标,以科技创新“五大行动”破除产业升级壁垒、架起成果转化金桥、筑牢平台建设高地,在关键技术攻关、创新主体培育、生态优化等领域多点突破,多项指标超额完成半年任务,为鞍山全面振兴新突破注入澎湃科技动能。
数据显示,我市上半年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雏鹰瞪羚企业3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1.6%,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均超额完成半年指标任务。同时,根据企业创新需求,选派省内高校、院所科技特派员85人,解决技术难题136项,获批省级科技项目41项。市科技局还高质量举办了“科技活动周”、第九届创新创业大赛、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项目路演、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对接等系列活动60余场,推动全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关键技术攻关破局“卡脖子”难题。市科技局聚焦产业升级需求,持续深化关键技术攻关行动。通过完善“三个一百”科技创新需求储备库建设,围绕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征集企业重大创新需求110项,储备库总量达275项,为精准布局科研项目奠定基础。在项目带动下,一批“卡脖子”技术实现突破,鞍钢股份“海洋用关键钛合金材料研制”项目为我国新型水下装备提供核心材料支撑;中唯炼焦“新型高折射率光学聚酯研制及应用”项目填补国内高端光学材料领域空白;大德广建材“高性能菱镁建材制备技术”项目推动低品位菱镁矿高值化利用,技术成果正加速转化为产业竞争力。上半年,全市获批省级科技项目41项,涵盖重点研发计划、中央引导地方资金等多个类别。
创新平台构筑产业“新高地”。“国字号”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依托鞍钢集团重组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落地,获省科技厅1000万元资金支持,其研发的深海工程用钢已应用于亚洲最大管径海底输油管线等重大工程。同时,千山湾系列实验室建设提速,矿业实验室深化产学研融合促进成果转化,工程用钢、菱镁新材料等实验室谋划布局,持续提升重点产业基础研究水平。在区域创新体系完善方面,海城国家创新型县(市)建设成效显著,菱镁产业创新平台获省级资金支持;中试基地群建设再添新动能,目前已培育储备菱镁、采矿选矿、能源装备等领域中试基地8家,为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产业端搭建“桥梁”。
创新主体培育量质双升。高成长型科技企业培育计划深入实施,上半年新增入库企业40户,培育库企业总数达到280户。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注册1441家,新获批辽宁省雏鹰企业22家、瞪羚企业8家,提前超额完成三年新突破220家的目标任务。在新赛道布局上,钠电池等新型储能技术攻关成效显著,星空钠电自主研发的钠离子电池示范电站建成,多个关键指标达国际顶尖水平;人工智能领域应用加速落地,鞍钢股份转炉智能化炼钢、华泰环能数字孪生智能管理平台等项目实现重大突破,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成果转化与生态优化协同发力。科技成果转化跑出“加速度”,上半年完成各类成果转化50项,技术合同登记246份,成交额达40.5亿元,同比增长21.6%;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27.7亿元,同比增长9.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8个百分点。通过筹备鞍钢技术合同登记站、开展高校成果网上发布、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体系,转化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创新生态不断优化,“鞍科贷”合作银行增至18家,单户贷款上限提至1000万元,上半年解决企业融资需求4000余万元;引进科技特派员85人,对接企业75家,解决技术难题136项;举办“科技活动周”、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60余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