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不在于知道什么是善,而在于行善。”当暮色漫过渭河时,34岁的商洛汉子李静毅,用生命对这一哲学命题作了最完美的诠释。这个在河畔陪伴妻儿纳凉的普通父亲,或许还在盘算明天的活计、惦记老家的父母,但一声“救命”的呼喊,让他如离弦之箭扎进渭河,用托举的姿势完成对“见义勇为”最朴素的注解。
“英雄何以成为英雄”,走进李静毅的生活便能读懂其中密码:父母“宁吃亏不占便宜”的家训,是他刻进骨子里的信条;社区里会焊接的“小李”、邻居眼里会修车的“热心人”、妻子眼中“天塌下来先护着家人”的丈夫、孩子记忆里“手上落满星星”的爸爸——这些细碎的温暖,早已织就他生命的底色。正如《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所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道德养成的起点。”李静毅的善举,正是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融合共生的生动体现。
然而,当“精致的利己主义”与“事不关己”的冷漠悄然蔓延,当“老人摔倒无人敢扶”“儿童遇险无人施救”的新闻屡现报端,李静毅的选择更显珍贵。他用生命告诉我们:人性的光芒,从来不是权衡利弊的算计,而是危急时刻的本能绽放;见义勇为的价值,不仅在于托起一个孩子的生命、一个家庭的希望,更在于托起了社会道德的底线。
一个文明的社会,既要为英雄献上最崇高的敬意,更要构建“事前预防—事中守护—事后托举”的全链条保障机制。近年来,从中央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见义勇为工作的意见》,到各地修订《见义勇为人员奖励和保护条例》,从设立“见义勇为基金”到将英雄子女纳入教育帮扶、为牺牲者家属解决医疗养老等实际困难,“让善意有回响”正从共识转化为行动。我们坚信:当“见义勇为”不再是孤勇者的独白,当善意始终有制度的护航——这才是对生命最深刻的尊重,对英雄最绵长的告慰。
李静毅的牺牲,是一记沉重的警钟,更是一堂全民的安全必修课。我们既要铭记英雄的托举,更要避免悲剧重演:学校不妨把防溺水课搬到河边,用模拟演练替代照本宣科;家长放下“别乱跑”的说教,与孩子共看《溺水警示片》;相关部门完善危险水域电子围栏、智能报警装置,推广常态化巡逻;社区建立民间救援培训体系,让“救生员”实至名归。毕竟,我们最期待的“英雄”,从来不是以命换命的勇士,而是阖家团圆的岁月静好。
此刻,当我们站在夏日的风里,看夕阳把河水染成金色,仿佛又看见那个身影——李静毅没有消失,只是化作了一束光。愿被这束光照亮的我们,在“你托举我”的温暖中,生长出“我守护你”的自觉;愿此后能少一些“有人牺牲”的悲壮,多一些“无人需要牺牲”的祥和;愿我们永远记得:那束永不熄灭的“托举之光”,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独舞,而是千万人用善意与担当书写的诗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实践,终将在人类文明的星河里,永远滚烫,永远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