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的北京,一场聚焦县域经济的盛会如期而至。在2025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赛迪方略县域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中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报告中,“2025赛迪百强县”榜单揭晓,海城市再度跻身其中,位列第91位。这一排名不仅是对海城发展成果的肯定,更是其在构建 “4+4+3+N”现代化产业体系进程中,推动菱镁、钢铁、纺织服装、农产品深加工四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生动注脚。
回溯2025年上半年,海城市围绕“北纬40度 海城质造”强市计划,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各项工作,交出了一份亮眼的 “期中答卷”: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349亿元,同比增长7.5%;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7.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2.7%…… 一系列稳中有进的主要经济指标,为海城打好打赢决胜之年决胜之战筑牢了坚实根基。
盛夏的海城,处处涌动着项目建设的蓬勃热潮。塔吊如钢铁巨人般有序挥舞长臂,工程车辆往来穿梭奏响忙碌乐章,各个项目工地上,井然有序且高效推进的建设场景扑面而来,勾勒出这座城市奋进的轮廓。
7月24日,鞍山紫竹轻型特钢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热度与室外高温交相呼应。冶炼成型的钢坯通体赤红,在轧辊精准有序的挤压、延展下,逐渐蜕变为所需规格。这里产出的特高压输变电铁塔用耐候特钢、5G 铁塔型钢,以及船舶、桥梁用特种型钢等产品,不仅科技含量高、耐腐蚀性能强,还能替代传统热镀锌型钢,完美契合绿色发展与 “高精特新”导向。“1公里智能生产线今年投产后,满负荷年产量将突破50万吨!” 公司负责人谈及发展规划时,话语中满是奋进的干劲。
视线转向后英集团医康养项目现场,同样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挖土机铁铲起落精准,混凝土搅拌机飞速旋转,热气腾腾的浆料不断为项目建设注入动能。目前,智慧化医康养服务示范区已建成投用,医康养中心主体竣工,智慧化医康养服务社区正全力建设中。 这此起彼伏的项目建设热潮,背后是海城市对 “项目为王”理念的坚定践行。今年上半年,海城市狠抓招商引资,创新建立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招商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带队,奔赴多地开展项目洽谈,激发全员招商的强大合力。同时,围绕 “4+4+3+N”产业发展目标与 “北纬40度 海城质造”品牌战略,积极搭建多元平台,高频次举办、参与各类推介会、恳谈会,为产业发展汇聚动力。
为加快重点项目建设,海城市建立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每周定期召开 “四个一批"”项目专题调度会议,组织发改局、自然资源局、生态环境局、住建局等部门,召开项目手续办理专班工作联席会,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问题。在项目全过程管理中,采取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的方式,严格执行亮灯管理机制,对未按计划办结手续的项目及时提醒,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辛勤耕耘终有回报。今年上半年,海城市成功签约亿元以上项目95个,在谈项目达230个;全年计划开复工的136个超5000万元项目中,已有118个顺利开工,涵盖32个产业类型。一个项目就是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批项目则构成一个新的增长极。当前,海城市正以只争朝夕的精神,加快项目建设步伐,将区位、资源、后发优势转化为项目、发展、产业优势,以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生根,为高质量发展筑牢根基。
今年,海城市聚焦菱镁产业高质量发展,以创建“八个一”工作体系(一个园区、一个创新中心、一个战略委员会、一个综合实验室、一个中试基地、一个检测中心、一个菱镁智慧平台和一个菱镁价格指数平台)为核心抓手,通过与彭寿院士团队紧密对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迈出坚实步伐。目前,“八个一”各项工作均按计划有序推进,为菱镁产业创新发展构建起全链条支撑体系。
海城市菱镁产业绿色升级示范区创新采用 “园区管理+企业高薪+编制托底”模式吸引高层次人才,入驻人才将派驻至牌楼菱镁产业转型升级创新中心开展技术服务。创新中心实体化运作稳步推进,三大办公区域布局明确,涵盖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东北大学等多家科研单位共建工作室及彭寿院士工作室。综合实验室与中试基地依托海镁集团现有资源加速改造,实验室聚焦材料检测与工艺优化,中试基地致力于科研成果产业化,已与中科院李应举团队就合作模式达成共识,场地改造与设备采购规划同步推进。
今年6月底,海城市菱镁产业战略委员会完成组建,吸纳相关领域专家学者,为产业发展定向把关。同时,智慧与价格指数两大平台功能持续完善,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通过AI监控强化矿山源头管控,已注册企业2300余家;中国菱镁产业发展指数平台(海城指数)作为全国首个地区冠名的菱镁产业指数,正在推进采购流程,未来将通过主流媒体扩大影响力。检测中心以海城市场局现有设施为基础,引入第三方机构运营,预计近期投入使用,将填补本地检测能力短板。
院士团队的深度参与,为菱镁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能。双方已就海城菱镁产业战略规划编制达成一致,院士团队将进驻开展调研。在“一区四园”空间规划优化上,院士团队提出16项建议。此外,彭寿院士拟推荐海镁集团高管人选,并牵头推动与中国菱镁行业协会三方合办海城菱镁大会。在技术合作领域,围绕 “相对真空炼镁 ”“超高纯镁制备”等技术的设备采购与中试安排正加速落地,人才招引工作也将进一步优化。
今年,海城市以“科创强市”战略为引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重点扶持20个企业科研课题,精心培育4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为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决战决胜注入强劲动能,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半年答卷。
“多亏了发改局帮助我们填报,现在‘生物炭-畜禽粪便高效协同堆肥及高品质炭基有机肥生产技术’已经作为 2025年省重点研发计划拟立项项目在省科技厅官网上进行了公示,明确了我们作为项目主持单位开展项目研发工作。”辽宁恒润农业有限公司技术总监谢阳介绍道。恒润农业是全国首家将生物炭作为增效剂应用于生物有机肥等产品生产的企业,公司自主研发多项创新技术,生产出炭基生物肥料、低温有机物料腐熟剂、土壤修复菌剂等新产品,被授予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辽宁省创新型中小企业等称号。
辽宁恒润农业有限公司是海城市科技创新的一个缩影。今年,海城市全力推进 “六个十”中的20项重点科研课题实施、落地和40家重点科技企业培育,制定了《20 项科学研究课题及扶持政策》《40 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及扶持政策》及《智库人员管理办法》,组织召开政策宣讲会,帮助企业精准掌握政策。同时,建立扶持政策工作群,定期开展企业需求征集,建立企业需求清单,目前已征集 78项问题,解决26项,推进解决34项,协调其他部门解决18项。
顶层设计的完善为科技创新筑牢根基。海城市编制《海城市科技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从创新投入、能力提升到人才引进等六个维度明确突破方向,为科创工作绘制清晰蓝图。政策宣讲让蓝图落地有了推力,上半年三场专题培训会覆盖380余家次企业,从研发统计到融资政策再到高企申报,全方位的指导让企业吃下“定心丸”。精华新材等10余家企业与银行达成合作意向,东来矿业等5家企业对接担保公司,融资难题的逐步破解,让企业创新脚步更轻快。
创新主体的培育是科创工作的核心抓手。海城市构建起系统化培育生态,对接高校科研资源、招引外埠科技企业,让创新力量不断汇聚。目前,12家企业申报今年第一批高新技术企业,4家冲击雏鹰瞪羚企业,44家完成科技型中小企业注册,这些数字背后,是海城创新活力的持续迸发。
惠企服务的优化让科创之路更通畅。100余家科技企业迎来“面对面”调研,78项需求被精准捕捉,26项已妥善解决,其余正按计划推进。产学研合作的深化架起 “智桥”,在菱镁产业窑炉技术对接会上,辽宁科大等机构的成果与企业需求碰撞出火花,5个技术对接意向的达成,让创新链与产业链加速融合。展望下半年,海城科创工作方向更明:培育更多高企与专精特新企业,建设各级创新平台,攻关菱镁产业关键技术。
改革开放的步伐持续深化,为海城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深入,让企业办事更加便捷高效,市场主体活力得到充分激发,各项重点改革稳步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破除了体制机制障碍。
海城市创新“双信地”工业用地出让模式。基于“政企互信+守信”环境,辽宁青龙剑公司项目1天内办结原需90天的证件,实现“成交即发证、交地即开工”。如今在海城,通过提前发布供地信息,企业可签订 “双信协议”,政企承诺双向约束。签约后双方同步筹备,政府保障净地等,企业推进立项等,变 “接力跑”为“并肩跑”。同时,强化全流程信用监管,倒逼服务效能提升,以小切口优化营商环境。
政务服务改革的“减法”换来了群众满意度的“加法”。海城市政务服务中心通过窗口整合,市级窗口数量从163个压减至64个,缩减60.74%,办事人员减少46%,单个窗口业务量提升1.8 倍。98.51% 的政务服务事项实现网上可办,上半年办件量突破30万件,占鞍山地区三分之一以上。“免申即享”政策让 27 家企业收到558万元惠企资金,电子证照共享覆盖14个部门48类,“汽车修配厂办理”一件事的创新经验在鞍山全市推广。
12345热线架起民生 “连心桥”,23582 件诉求办结率达99.95%,满意率提升至94.89%。“交账、收账、督账、销账”机制推动41件长期未办结案件化解,1150件紧急诉求实现“先处置再确权”。面对政务服务供需差距、数据共享壁垒等挑战,下半年,海城市将持续优化“一网通办”,让企业办事更便捷,用大数据绘制民生风险图谱,筑牢基层治理防线,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动能。
盛夏的海城,发展的热潮与创新的脉动交融成激昂的乐章。项目工地塔吊林立,是城市成长的节拍;菱镁产业绿色转型,绘就传统工业焕新的画卷;科创沃土新芽萌发,舒展高质量发展的繁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为这一切注入不竭源泉。年中回望,每份成绩单都写满实干与智慧。展望未来,这座被北纬40度阳光拥抱的城市,必以更昂扬姿态,让产业根基更稳固,创新力量更强劲,民生福祉更厚实,谱写更辉煌的“海城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