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阳光透过纱窗,照进岫岩红旗营子乡矿山村村民孟庆波家的蚕房。架子上,一串串饱满的蚕茧泛着珍珠般的光泽,刚破茧的雄蚕蛾扑扇着翅膀,在特制的网格上整齐排列。55岁的孟庆波戴着草帽,正小心翼翼地给蚕蛾更换饲料,脸上的皱纹里都带着笑意:“你看这蚕蛾多精神,往年哪敢想能养得这么好。”
养了30多年柞蚕的孟庆波,曾有过“看天吃饭”的焦虑。“以前就靠老法子,蚕生病了只能眼睁睁看着减产,卖价也上不去。”他指着墙角的旧竹筐说,“现在不一样了,技术员常来家里指导,什么时候剪枝、怎么防病虫害,都讲得明明白白。就说这雄蚕蛾,以前留着没用,现在按技术要求单独培育,一斤能多卖几十块,光这一项我家一年就多挣小一万。”
在孟庆波看来,如今养蚕的底气,一半来自手里的技术,一半来自心里的踏实。“县里乡里常组织培训,省农科院的专家还来过好几次,手把手教我们科学养殖。政策这么支持,咱干着也有劲儿!”他笑着说,现在每年养蚕的收益稳定在8万多元,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像孟庆波这样的蚕农,在咱乡还有不少。”红旗营子乡副乡长关振宇介绍,按照岫岩县委县政府的部署,乡里把柞蚕产业作为富民强乡的重点,下足了“绣花功夫”。“我们不搞‘大水漫灌’,而是精准对接蚕农需求,组织省农科院专家和县级技术人员,深入蚕场、走进蚕房,一对一解决养殖难题。从柞树修剪到蚕病防治,再到产品初加工,全程跟踪指导,就是要让蚕农的技术硬起来,产品质量提上去。”
孟庆波的故事,正是岫岩柞蚕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缩影。作为全省率先完成柞蚕场核查落界的地区,岫岩近年来始终把柞蚕产业放在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通过明晰产权、强化技术支撑、完善产业链条,让这一传统产业焕发新活力。从科学规划蚕场布局,到推动养殖技术升级,再到培育特色品牌,一系列举措让柞蚕、蚕蛹、蚕蛾等产品实现了“量质齐升”,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黄金产业”。
如今,随着柞蚕产业强镇政策的落地,岫岩的蚕农们有了更广阔的发展舞台。像孟庆波一样的从业者,正带着信心和技术,在这片承载着希望的柞蚕场上,编织着更加美好的生活。而岫岩也将继续深耕柞蚕产业,以产业兴旺带动乡村振兴,让更多农民在“蚕桑路”上收获稳稳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