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万山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的重要论述,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林耕空间配比不均、占补平衡指标不足、耕地就地恢复不易等难题,在全省率先开展耕地林地空间优化布局改革工作,统筹推进耕地林地保护利用,积极构建质量好、布局优、生态美的农用地空间布局,推进农林产业高质量发展。2024年已完成林地转耕地3800亩、耕地转林地5800亩,可实现占补平衡指标1000亩;2025年预计完成林地转耕地8000亩、耕地转林地1500亩,可实现占补平衡指标3000亩。
一、加强统筹,构建改革工作合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争取成立耕地保护专项规划编制试点省级指导专班,由省自然资源、林业部门分管负责同志任组长,专班下设办公室在省自然资源厅耕保处,帮扶指导优化耕地林地空间布局改革工作。组建区耕地林地空间优化布局改革协调机制,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召集人,区委、区政府分管负责同志为副召集人,区直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协调机制下设办公室在区自然资源部门,负责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全区耕地林地空间优化布局工作。截至目前,省级专班开展帮扶指导7次,区级召开专题会5次、现场推进会2次。二是加强资源摸底。区自然资源部门会同林业部门以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及最新年度变更调查成果为统一底版,以国土空间规划和“三区三线”划定成果及森林资源“一张图”成果为依据,按照“宜林则林、宜耕则耕”原则,综合确定拟调整宜耕平缓农用地和宜林陡坡农用地图斑。截至目前,已摸清耕地后备资源51300亩。其中,林地49400亩、园地1900亩,已摸清林地后备资源23000亩。三是加强要素保障。积极筹集资金保障改革有效实施,区财政安排500万元预算经费用于推进耕地林地空间优化布局改革前期启动资金,同时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项目推进。强化技术支撑,由耕地保护专项规划编制试点省级指导专班协调省林规院、省第二测绘院开展政策分析、数据处理、流程建议等指导服务。市、区两级自然资源、林业、农业农村部门安排专门技术人员全程跟踪服务,确保工作稳妥有序开展。
二、严格标准,科学制定改革方案。一是严格依法依规。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及相关法规推进改革。根据农田基础设施配套程度、现状种植作物生长情况、林地保有量等因素,编制《万山区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2024—2035年)》《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总体规划(2025—2035年)》,并按程序审核报批。区自然资源部门牵头编制年度耕地林地空间优化布局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林耕置换任务和地块,确保改革于法有据、有序实施。截至目前,已完成耕地保护国土空间专项规划和2024年度、2025年度实施方案。二是严格遵守流程。统筹群众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在耕地后备资源范围内,区自然资源部门按年度筛选出拟实施的林耕置换图斑,下发各乡(镇、街道)逐图斑征求群众意见。由具有土地承包权的群众和土地所有权的村集体共同向乡(镇、街道)提出“林转耕”或“耕转林”意愿申请,将意愿申请作为是否优化布局及实施优先序的重要参考,乡(镇、街道)审核通过后送区自然资源、农业农村、林业部门共同审查,充分保障权利人合法权益。三是严格分类研判。坚持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将坡度15度以下现有耕地周边、交通区位较好、水资源条件优、土壤肥沃、无经济价值的林地等地类作为“山下”恢复耕地区域,增加的优质耕地优先作为永久基本农田补划地块。将25度以上坡耕地、零散分布的山区耕地、因土壤沙质化或漏水漏肥而丧失耕作能力及受土壤污染管控耕地、因人员迁徙下山导致无人管护耕地作为“山上”优先退出耕地,推动自然资源科学合理搭配。
三、找准路径,确保改革取得实效。一是探索“林转耕”路径。坚持政府引导带动,林业部门办理采伐许可证,乡(镇、街道)组织开展林木采伐。采伐完毕后,采取社会资本投入、国有企业投资,统筹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等方式进行土地综合开发,由新型农村经营主体和群众参与经营。群众合法采伐林木每亩可获1500元以上收入,林地恢复为耕地后每亩可获200元至500元土地流转费。如,鱼塘乡鱼塘村罗家湾组通过置换因除治松材线虫病采伐迹地,整合出连片耕地580亩,以“一年免租+灵活议价”的政策开展招商引资,选定太子参作为主导产业,采取“党支部+企业+农户”发展模式,由党支部集中统一流转土地,企业出资进行开挖种植,农户获取土地租金、务工薪金。目前实现太子参产业集中连片发展,累计带动就近务工200余人,人均增收3400元以上。二是探索“耕转林”路径。依托中央油茶奖补、树种结构调整、森林质量提升等造林绿化项目,鼓励企业主体参与、造林大户和群众自主实施的多主体方式,对拟实施的林地后备资源地块进行绿化造林,规模化发展油茶、山桐子等林业经济,持续增加森林资源,推动林地空间高质量保护和利用。截至目前,已新造经济林5800亩。如,敖寨乡杨家寨村清水江组引进造林大户种植油茶150亩,每亩获中央油茶奖补项目补助资金2800元,预计挂果后年收入30余万元,已累计带动20余人务工,人均增收5000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