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厅丨决胜之年鞍山交出硬核“期中卷” | 鞍山新闻网



24日,市政府新闻办组织召开“奋进决胜年 鞍山勇争先”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17场)。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信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就2025年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工业经济指标、科技创新、乡村振兴情况进行发布并回答记者提问。

三次产业全线增长

 

 

 

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043.2亿元,同比增长6%,增速高于全国0.7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3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2位,创四年以来最好水平。三次产业全线增长,农业生产平稳有序,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5%,高于全省0.2个百分点;工业和建筑业较快增长,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8.2%,高于全省4.7个百分点;服务业加快回升,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5%,高于一季度0.6个百分点;其中,营利性服务业整体同比增长9.2%,高于全省4.1个百分点。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7%,高于全国2.9个百分点、高于全省9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4位。其中,工业投资增势明显,同比增长11%;建安工程投资回暖,同比增长8.9%,较一季度提高20.9个百分点,带动我市投资整体跃升。消费市场升温迅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6.6%,高于全省0.3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7位。成功举办各类促消费活动340余场,叠加以旧换新政策加力扩围,拉动消费超60亿元。升级类商品消费持续升温,限上单位家用电器音像器材类、通讯器材类零售额分别增长147.7%、72.5%。 

夯实工业经济“压舱石”

  

  

2025年上半年,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8%,高于全国5.4个百分点,高于全省8.5个百分点,排名全省第4位。钢铁及深加工产业大力提升钢铁产业韧性和价值,高端钢铁产品占比由9.6%提升到16.3% ;菱镁矿产资源集约化布局,全市菱镁矿采矿权由63个整合至40个,高端菱镁制品占比达到28%;构建尾矿、冶炼废渣与建材、钢铁、化工等多行业协同耦合的循环经济新模式;消费品产业推动特色产品向品牌化、高端化迈进;围绕冶金矿山及节能环保、电力装备、专用车及汽车零部件三大领域,积极推动装备制造产业产品高端化;化工产业重点拓展和发展煤焦油深加工、碳材料、化学助剂、化工新材料等四大板块。同时,我市跑出新型工业化“加速度”,目前,全市累计实施“五项改造”项目700余个,完成投资近400亿元,鞍山被评为国家第二批制造业新型技术改造试点城市;建成1个国家级“双跨”工业互联网平台、6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拥有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达到39个,成功被评为省级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示范城市;累计创建19家国家级绿色工厂、1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56家省级绿色工厂、1家省级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和2个省级绿色工业园区;创建7个国家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12个省级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项目、平台)。

科技创新动能澎湃

   

 

我市深入实施科技创新“五大行动”,上半年新增全国重点实验室1家、雏鹰瞪羚企业30家,技术合同成交额同比增长21.6%,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4%。根据企业创新需求,选派省内高校、院所科技特派员85人,解决技术难题136项,获批省级科技项目41项。我们还高质量举办了“科技活动周”、第九届创新创业大赛、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创新项目路演、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对接等系列活动60余场,推动全市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我市聚焦产业升级,以关键技术攻关行动激活发展新动能,储备库技术需求总数达到275项;获批省级科技项目41项,包括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中央引导地方资金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强化策源能力,以科技平台引领行动构筑发展新高地,依托鞍钢集团建设的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重组,获得省科技厅1000万元资金支持,其深海工程用钢已在亚洲最大管径海底输油管线等重大工程广泛应用;千山湾系列实验室加速建设,技术成果高效转化,同步谋划布局千山湾工程用钢实验室、菱镁新材料实验室,提升重点产业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同时,实施梯度培育计划,为创新主体培育行动注入新活力;畅通转化渠道,科技成果转化行动跑出加速度;优化创新环境,以创新生态优化行动营造发展新氛围。 

筑牢农业“稳定器”

 

 

我市深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实施“农业提升工程”,开展乡村振兴补短板工作,以全面振兴新突破三年行动为总抓手,全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明显,利益联结机制日趋健全,绿色发展模式更加成熟。上半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4.6亿元,同比增长4.5%,较一季度提高了1个百分点。提升生产能力,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市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1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20万吨以上,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了100%;壮大特色产业,彰显“鞍”字品牌亮色,重点围绕南果梨、食用菌、宠物、白羽肉鸡、花卉等五大产业,建立农业特色产业工作机制;打造平台载体,激发产业集聚效应,全市先后成功创建4条辽宁省乡村振兴示范带,省级智慧农业应用基地达到7家,农业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放大;延展产业链条,提高融合发展水平,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82家,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实现稳步跃升;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全市获批创建省级美丽宜居村累计达到448个,美丽乡村建设得到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焕然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