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米挡墙拔地而起!昔日坍塌河岸成今朝防洪“卫士” | 鞍山新闻网

盛夏时节,岫岩黄花甸镇境内的河道两岸机器轰鸣、人声鼎沸。挖掘机伸展长臂深入河底清淤,工程车往来穿梭转运渣土,工人们顶着烈日砌筑挡墙……一场旨在改善水生态、保障民生安全的河道治理攻坚战正酣,为这座依水而兴的乡镇勾勒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新图景。

作为典型的河谷乡镇,黄花甸镇境内河道蜿蜒穿村而过,既是群众生产生活的“生命之源”,也是汛期防洪的“安全屏障”。近年来,受季节性暴雨冲刷和泥沙沉积影响,部分河段淤泥堆积达1.5米,不仅挤占行洪断面,导致汛期水位上涨时沿岸农田常遭水淹,更因水流不畅滋生蚊虫,影响人居环境。“一到雨季就担心淹水,河底淤泥厚得能没过小腿。”提起河道旧貌,家住河岸附近的村民记忆犹新。

民之所忧,政之所向。今年开春以来,黄花甸镇将河道清淤砌挡墙工程列为“民生实事头号工程”,投入专项资金启动综合治理。工程涵盖两条主干河道,全长1300延长米,通过“机械为主、人工为辅”的作业模式,已清理淤泥4万立方米。针对河道狭窄处大型机械难以进入的问题,施工队调配小型挖机和吸污车“精耕细作”,确保河底淤泥清理无死角,目前清淤进度已完成80%。

在清淤的同时,生态挡墙砌筑同步推进。该镇结合不同河段水流特点“量体裁衣”:水流湍急的弯道处采用重力式浆砌石挡墙,以水泥砂浆砌筑的石块严丝合缝,墙高5.3米、底部宽3.95米,如铜墙铁壁般抵御洪水冲击;而在水流平缓的居民区河段,则采用生态混凝土挡墙,预留的种植孔将培育水生植物,既稳固堤岸又美化环境。截至目前,125米挡墙已拔地而起,昔日坍塌的河岸逐渐变得整齐坚固。

“工程全程邀请村民代表当‘监督员’,施工进度、材料质量都晒在阳光下。”镇水利站负责人介绍,通过召开村民议事会收集意见,工程队调整了3处施工方案,将挡墙顶部拓宽至1.2米,未来可作为村民散步的亲水步道。如今,路过施工现场的群众常会驻足观望,“等工程完工,既能安心防洪,又能沿河散步,这才是咱老百姓盼的好事!”

据了解,整个工程预计8月底完工。届时,河道行洪能力将提升40%,惠及沿岸2个行政村2000余名群众,不仅能保障600亩农田汛期安全,更将为后续发展乡村旅游、打造亲水景观奠定基础,让流淌的河道真正成为造福百姓的“幸福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