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能人返乡创业搭建更好平台 | 商洛日报

  七月的黄土高原,热浪蒸腾。在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用蓬勃的创意与热情描绘的乡村图景处处可见。菌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嗒嗒嗒”的机械声此起彼伏,一袋袋菌棒在流水线上飞速移动,工人们专注操作,保证菌棒灌装精准,整个生产流程高效而有序;现代农业示范园里,一排排钢架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葡萄、番茄等果蔬长势正旺,轨道车、自动控温控湿系统让这里的生产过程实现智能化管理;电商展示区内,主播与直播间里的网友热情互动,订单一单接着一单……

  这是一场由创业青年引领的振兴实践。创办菌舰的博士生高瑜,延安大学毕业后在外企工作,国家“双创”政策出台后,她和伙伴们先后在河庄坪镇建起了食用菌智慧工厂、万庄香菇基地,当地200多户农户开始发展食用菌产业,400多人参与产业基地务工,人均增收达到2000元。土生土长的河庄坪人刘浪浪,虽是农民出身,但他身上却有着一股闯劲,早年一直在广东打工的他,2020年回到家乡开始搞大棚种植,他研究自制蚯蚓粪作为有机肥种植的蔬菜获得了有机农产品认证,目前,他的大棚果蔬年收入超过30万元,供不应求。返乡青年毛伟搭乘电子商务快车,把手机变成新农具,数据变成新农资,直播变成新农活,通过直播将宝塔区的小米、红枣等小杂粮卖往全国各地,让“藏在深闺”的农产品有了市场。

  乡村振兴,是一个呼唤人才的舞台。不只在河庄坪镇,也不仅在延安,近年来,“返乡创业潮”在全国各地悄然兴起,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城市白领返乡入乡创业,他们在农村广阔天地找到空间、大显身手,利用新理念、新创意,创建新产业、新业态,以青春力量激活乡村经济,在实现自身梦想的同时,带动乡亲们就业致富,带动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不断涌现,他们成了“乡村能人”,也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力军”。

  然而在现实中,乡村能人的成长仍面临不少“天花板”。有的地方政策支持“雨过地皮湿”,创业补贴、技术培训难以精准落地;有的乡村留不住人,年轻人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回乡,导致“能人断层”;还有的地方缺乏激励机制,能人的付出得不到认可,干事热情逐渐消退。这些问题不解决,乡村振兴就可能沦为“纸上谈兵”。

  让乡村能人多起来、干起来、干成事,首先要打破“引进来”的壁垒。要拿出真金白银的政策诚意,比如简化返乡创业审批流程、提供低息贷款、完善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让外出人才“回得来”。同时,要眼睛向内,发掘本土“潜龙”——那些有手艺、懂技术、善经营的村民,通过技能培训、政策扶持,让他们从“土专家”成长为“领头雁”。

  更重要的是,要搭建“用得好”的平台。乡村能人需要施展才华的舞台,更需要被尊重、被信任的环境。可以通过建立“能人库”、推行“村民议事会”等方式,让能人参与乡村治理,在产业发展、矛盾调解中发挥作用。宝塔区河庄坪镇的“创新创业产业发展联盟”就很有借鉴意义:村里公开选聘高瑜为产业发展联盟负责人,对各个产业链进行评估、整合,有效对接市场,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能人有了施展空间,村民也能共享发展红利。

  乡村能人不是“孤勇者”,他们的成长需要社会各界的托举。企业可以发挥资本和技术优势,与乡村能人合作开发项目;高校和科研院所可以派驻专家,为能人提供技术支持;媒体可以多宣传能人的故事,让他们的付出被看见、被点赞。唯有形成“政府搭台、能人唱戏、社会喝彩”的合力,才能让更多人愿意扎根乡村、服务乡村。

  乡村的未来,不在远方,而在脚下;不在“等靠要”,而在“精气神”。当越来越多的能人带着智慧、热情与担当回到乡村,当乡村成为能人施展抱负的热土,乡村振兴的画卷必将更加动人。这不仅是乡村的幸运,更是整个社会的福气——因为,乡村旺,则国家兴。(记者:汪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