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江波
暮色漫过商洛市区的丹江公园,晚风裹挟着秦岭的草木清香,掠过攒动的人头。舞台上,商洛花鼓戏《月亮光光》的弦乐刚起,台下就响起熟稔的跟唱——“月亮耶呀么光光,把牛吆到梁上……”这是商洛“周周有戏看”惠民演出的寻常一幕,也是这座城市地方戏曲生生不息的生动注脚。
以2026年第十一届陕西省艺术节为契机,商洛正用人才培养的沃土、精品创作的匠心、惠民演出的温度,让商洛花鼓、道情等地方戏曲从秦岭深处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排练场里的“传帮带”
市地方戏曲研究院的排练厅里,84岁的商洛花鼓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辛书善正手把手纠正90后演员关亚玲的台步。“手腕要松,不是硬邦邦的柴火棍。”辛书善的声音混着花鼓婉转的调子,在排练厅里回荡。关亚玲在周至县艺术职业学校就读时,就主攻秦腔小旦,后被商洛花鼓的婉转细腻、诙谐幽默吸引,工作后便深入学习。如今已参加过各类大型演出,在《情怀》《若河》等多部戏曲中担任重要角色。
这样的“新老接力”在商洛处处可见。近年来,商洛连续举办5期戏曲人才培训班,从剧本创作到舞台表演,40多名市县专业人才像关亚玲一样,或赴省内外进修,或在本土培训班打磨技艺。市地方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淼说:“以前担心没人接班,现在有了常态化培训,排练场从早到晚都有年轻人的身影,花鼓戏的调子再也不会断了。”
在商州区文工团,导演周英霞正带着演员拆解《量心尺》的剧本。“商洛地方戏曲要有秦岭的魂,我们要把商洛的山山水水都揉进唱腔里。”
她手里的剧本写满各种颜色的批注,页边还贴着自己改编时的一些感想和心得,这是她几十年来一直坚持的“功课”,要让剧中的舞台场景带着本土的烟火气。
剧本里的“商洛故事”
走进洛南县剧团,阵阵豆腐香从排练室中飘出。原来,现代秦腔戏《南洛河畔的人们》正在排演“磨豆腐”的戏份,演员拿着真实的石磨道具,唱腔里都带着豆子的清甜。
“洛南豆腐有千年历史,我们走访了20多个老作坊,把‘点浆’‘压榨’这些手艺编成戏,观众一看就亲切。”洛南县剧团团长牛新宏说,剧本里的每句唱词都蘸着南洛河的水。
在商洛,每个剧目都是一段本土文化的“解码器”。山阳县投入300万元创排的《双戏楼》,剧组沿着漫川古镇的青石板路走访了3个月,把古戏楼的榫卯结构、秦楚交界的民俗都编进了唱腔设计;丹凤县的《东去春来》则以商鞅封邑为背景,演员的水袖功里藏着丹江的波浪形——这些扎根土地的创作,让戏曲成了看得见的“商洛文化地图”。
市地方戏曲研究院的排练厅里,《主角》的服装设计正摆在案头:华丽的戏服让人瞬间联想起秦岭的巍峨与雄浑,独特的唱腔设计也让听众身临其境,感受秦岭深处地方戏曲的独特魅力。
“陕西省艺术节是大舞台,我们要让观众从戏里读懂商洛的骨与魂。”李淼说,目前,剧组正在进行前期排练,计划明年初进行试演。
街巷间的“戏曲日常”
周六清晨的商洛戏曲文化广场上,“2+N”惠民演出的锣鼓声准时响起。78岁的张大爷搬着小马扎坐在前排,手里的搪瓷缸里泡着一杯滋味醇厚的绿茶,听着《屠夫状元》的调子,不时轻抿嘴边的茶叶,跟唱两句。“以前看戏要等庙会,现在周周有,真的让我好好过了听戏的‘瘾’。”这样的场景是商洛戏曲惠民的常态。
2024年,商洛举办了350多场交流展演活动,从沙排U19世锦赛欢迎会上的陕南民歌,到“秦岭的回声”合唱专场,30万人次的观众里,有提着菜篮子的主妇,有背着书包的学生,还有专程从西安赶来的戏迷。
“把商洛唱给您听”文旅活动中,演员甚至把舞台搭到了金丝峡景区的栈道上,游客走累了,就能坐下听一段花鼓戏,优美的唱腔与瀑布声连成一片。
在镇安县乡村,“戏曲进乡村”的流动舞台车成了“移动剧场”。演员带着简化的道具,在广场中上演《屠夫状元》,在板栗树下唱响《夫妻观灯》,老乡们三五为伴,提溜着小马扎,聚精会神听着台上悠扬婉转的曲声。
“有次在村里演完,大爷大妈久久都不愿离去,都在问下一次演出是什么时候。”演员张啸说,他们的话是对戏曲最好的赞美。
老戏楼里的“新声浪”
去年,市级财政投入800万元维修改造商州区影剧院,这座承载了60年记忆的老建筑,在工匠们手中重现昔日传统戏台的繁华。
“我们还会用‘像音像’工程把老艺人的唱腔录下来,刻成光盘,保存下来。”李淼说。如今,全市16个剧种、8个国有院团的信息已全部录入数据库,老艺人的口述史、手抄剧本都成了“活档案”。
80多岁的商洛道情传承人刘浩智这几年忙着录制各类地方戏曲的视频,镜头里他颤巍巍地拿起渔鼓,声音却依旧洪亮:“这些调子再不录,就随我进土了,现在好了,能留给娃娃们。”
走出去的商洛戏曲更添新彩。《情怀》在湖北巡演时,有观众专门带着商洛地图来后台,说“听着戏就像逛了一遍金丝峡”;中央和省级媒体20多次报道的“周周有戏看”活动,让越来越多人知道,秦岭深处,有群人正把日子唱成戏。
夕阳西下,丹江公园的演出接近尾声,《月亮光光》的最后一句唱腔漫过水面:“月亮月亮光光,金梭银梭交织忙,学知识学文化,追赶星星和月亮……”台下的观众里,有刚学会打节拍的孩童,有举着手机直播的年轻人,还有跟着哼调的白发老人。
在商洛,戏曲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动在街巷里的生活气息。当2026年第十一届陕西省艺术节大幕拉开时,这些带着秦岭风骨、丹江灵气的唱腔,定会唱出属于商洛的“大主角”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