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山上种出“金叶叶” | 商洛日报

盛夏七月,满目苍翠。站在山阳县南宽坪镇与漫川关镇交界的黄花岭上,眼前是省内连片面积最大的茶山——莲花茶园。海拔850米至1100米的山坡上,绿浪翻滚,茶香弥漫。
  谁能想到,30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贫瘠的荒山。
  “1995年之前,这里就是荒山,老百姓收入低,没有出路。”陕西金桥茶业有限公司负责人许红飞言语中满是感慨,“从1995年种下第一片茶开始,漫山遍野的绿色就铺开了。我们回望走的路,就是把生态价值转化成经济价值。”
  许红飞是这条转换之路的先行者。1995年种茶、1999年建厂、2005年注册公司,金桥茶业公司在荒芜中扎根生长。如今,莲花茶园已带动周边5个村3000多户农民共同发展茶产业,户均年增收1.3万元以上。荒山披绿装,绿叶悄然蜕变为致富的“金叶叶”。
  茶山活起来,人便聚起来。在茶厂洁净明亮的车间里,茶艺师韦正云专注地展示着冲泡技艺。“以前在外面打工,东奔西跑,收入不稳定。”这位漫川关镇莲花村的姑娘笑着说,“现在好了,家门口空气好,离家近,收入也可以。”像韦正云这样回家乡茶企就业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采茶季的繁忙是山间一道流动的风景。许红飞介绍:“每年从2月到10月底,采茶工的身影点缀在层层茶垄间,旺季每天需要1500多人,淡季每天需要50多人工作。采茶实行称重计酬,熟练的茶农平均每天能有150元的收入。”
  63岁的全贤林在茶园已坚守了17个春秋。他粗糙的双手抚过油亮的茶叶,眼中映着茶山的今昔巨变:“从开始的默默无闻,到现在这宏伟光景,我是看着它一点点‘长’起来的!”岁月刻在老人脸上,更把一座茶山的崛起刻进了他的生命年轮。
  绿叶生金,不止于采摘与加工。据了解,金桥茶业开辟了研学路线,单次可接待300多名师生;9个茶园小屋19个床位让游客闻着茶香入眠;去年落成的茶文化餐厅,可同时容纳100人品茗用餐。2017年,金桥茶叶首次出口哈萨克斯坦,随后又出口美国、马来西亚、泰国等地。
  山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陈立林说,全县聚焦提质增效、品牌整合、市场开拓和资金扶持等4个关键方向,一方面狠抓茶园管理,改造升级设施;另一方面强力整合“天竺翠峰”公用品牌,积极融入全市“秦岭泉茗”公共品牌体系。同时,县上组织企业外出参展,推动山阳茶叶进超市、进景点、进服务区,更重要的是谋划产业项目,在茶园升级、标准化建设、茶旅融合等环节注入资金活水。
  离开莲花茶园时,回首望去,黄花岭上绿意更浓。这片曾经的荒山,如今每一片舒展的茶叶都承载着绿色的希望。山阳人用近30年光阴,在秦岭的褶皱里写下一部活的生态经济学——当荒山真正蜕变为茶山,那绵延的绿浪,便是大地上最动人的“金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