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商州与丹凤交界,一个仅412户1180人的村落,一无人气,二无资金,仅有耕地850余亩,曾长久困于发展的泥沼,这样一个村,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实现突围?
烈日当头,312国道旁的代街村掩映在绿树之间,蜿蜒的村道旁,旧瓦片垒筑成路栏,竹篱笆圈起小菜园,利用废弃石磨、碾盘、农机具等老物件打造的小景散落各处,无不透出手工的痕迹,笨拙却自带山野的清新气息。“这是大伙儿一起‘捡’出的新家园。”代街村党支部书记王文华轻抚旧瓦罐里探出的月季花,思绪回到了10年前。
那是2014年,务工返乡的王文华高票当选代街村党支部书记,摆在他面前的却是一个要啥没啥、一穷二白的烂摊子:为了建办公楼,村委会欠账10多万元,青壮年大多在外谋生,村里只剩下老弱病残,房前屋后柴草乱堆,田地荒芜,村庄破败。
“想改变却不知从哪入手,心里乱糟糟的。”王文华说,脱贫攻坚战的全面打响,犹如春风融化了冰面,代街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2018年,夜村镇党委组织村干部去三岔河镇观摩学习,一路所见所闻令王文华深受触动:同样地处偏远,人家为何生机勃勃?
多方考察学习后,代街村找到了方向——临近商洛市区、棣花景区,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生态优美、宜居宜养,可依托资源优势,以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打造秦岭山水康养乡村。
事在人为。代街村班子成员平均年龄40岁,年轻的锐气化作了突围的勇气,一个大胆的计划诞生了:摒弃等靠要的陈旧思想,发动群众投工投劳,分批推进卫生整治、厕所改造、危房拆除、美化绿化,撬动村容村貌彻底蜕变。
村副主任王丹星至今记得,那年夏天,他们天刚亮就起床,挨家挨户打扫卫生,将荒地的草拔掉,种上绿菜、果树、花卉,为激发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队伍走到哪儿都扛着一面鲜艳的党旗。
没钱买砖石,村民就拉来自家不用的旧砖;没钱买材料,村民主动捐出废弃的石磨、碾盘、织布机、农机具等老物件,把卫生死角装扮成景观小品;没有垃圾箱,就把绿色编织袋绑到路灯上,既别致又实用;没钱买花草,就上山挖来野花野草移栽……
有个别村民不理解:“我这柴火放我家院子,跟你有啥关系,没事找事!”
村干部想了个办法,谁家卫生搞得好了,在门口贴一张红纸,写上“最美庭院”,等积到一定分数,就给换一袋洗衣粉。“农村人看重这个荣誉,都争相表现,慢慢习惯成自然,有个烟头在手上,都要找到垃圾桶才扔。”王文华笑道。
持续3个月的奋战,代街村彻底变了样。
从复古门楼进村,曾经的荒地,如今成了休闲纳凉的广场,凉亭、座椅、跷跷板,全是村民就地取材的成果。广场边,金色的向日葵花海与民居相映,生机盎然。
代街村的蜕变惊艳了十里乡亲,务工返乡的村民更是感慨:“道路好干净,走一步一个景,家乡变化太大了,我都不想走了!”
“村容整洁是‘外在美’,群众文明素养则是‘内在美’。”王文华说,他们将村民自治融入基层治理,形成民事民说、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他给记者讲了这样一件事,村民孟某在修门楼时,影响了附近6户群众的道路通行,“修门楼的地方正好是个岔路,车辆不好调头。”这6户人找到村委会反映问题,王文华和几名村干部当即赶到施工处,正劝说时,孟某的妻子直接躺倒在地,声称村干部打了她,后来,在围观村民的谴责声中,孟某一家羞愧难当,承认是自己诬陷了村干部,并且愿意把地角让出来一点,最终矛盾顺利化解。
“农村的矛盾多因地界而起,处理矛盾不能拖延,越拖气越大,村民来寻咱,咱就要及时给人家化解。”王文华说,在基层治理中,要一碗水端平,同时借助各方资源,如邻里、亲友、老党员、老干部等力量,共同参与调解。在必要时,干部还要做出适当让步,以促成矛盾的化解。
废瓦片、旧石磨垒出的,不仅是美丽家园,更是自力更生的金招牌。如今,代街村已获评市级秦岭山水康养乡村示范村、市级文明村。王文华说,今后,他们将继续发挥不等不靠、自力更生的精神,依靠群众、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在产业上精准发力,壮大中药材发展根基,激发集体经济活力,向着乡村全面振兴稳步迈进。